筆者最近幾日都在觀看電視劇《丁寶楨》,整體而言,這部歷史劇還是符合歷史實情的,很客觀地講述了晚清名臣丁寶楨一生的功績。只是劇情略顯跳躍,且結尾頗為潦草,相比《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而言,略顯不足。
當然,御史并非是想討論劇情,而是以此為契機,從正史的角度出發,來探討一下丁寶楨在同、光時期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以及與其他七個總督的對比。
丁寶楨于光緒二年,被授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代吳棠署理四川總督一職,次年實授。
清代自乾隆時期開始形成定制,全國共設八位總督,即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陜甘、閩浙、四川、云貴。
盡管總督都是從一品大員,但因其地域、兼銜等因素,各省總督的政治地位和實權還是有所差別的,直隸、兩江、陜甘三省總督比其他總督始終略高一籌。
同、光時期,尤其是光緒初年時,全國的督撫基本上出自湘、淮系統,光緒初年,八大總督分別是:
直隸總督李鴻章、陜甘總督左宗棠、兩江總督曾國荃、閩浙總督楊昌濬、云貴總督岑毓英、湖廣總督裕祿、兩廣總督張之洞、四川總督丁寶楨。
此八個總督中,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楊昌濬都是湘、淮集團的核心人物。可能很多讀者朋友對楊昌濬不是那麼太了解,他是湘軍元老羅澤南的學生,與左宗棠的關系十分密切,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立有重大軍功。
云貴總督岑毓英雖不是湘、淮系,但他同樣也是吃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紅利,進而躋身督撫的,而且他與李鴻章的關系不一般,大致可以認為,岑毓英是半個淮系。
張之洞自不必說,非湘非淮,純正的清流派出身。因受慈禧太后的恩寵,得以外放封疆。而且張之洞在朝中有很深的背景,他的堂兄張之萬是內閣大學士。
八個總督中,僅有裕祿是旗人,裕祿是滿洲正白旗人,屬于典型的滿族親貴,他的父親崇綸曾任湖北巡撫,裕祿本人也先后擔任過盛京將軍、四川總督,可謂是出身權貴,背景深厚。
丁寶楨非湘非淮,在朝中也無靠山,至少史料中并沒有記載丁家此前有人做過官,貴州平遠州丁氏家族,是從丁寶楨這一代開始發跡的。
這麼一對比,丁寶楨就顯得比較單薄,又非湘非淮,朝中亦無靠山,這也注定了他的影響力不及其他總督。可能這麼說很多讀者朋友未必認可,那麼御史就來講一講丁寶楨的仕進之路。
丁寶楨于咸豐三年中進士,朝考后被點為庶吉士,出身自然沒話講。進入翰林院不久,丁寶楨的母親去世,按定制他要回鄉守制。
在老家守孝期間,地方上出現了苗民叛亂,時任貴州巡撫蔣霨遠上奏朝廷讓丁寶楨協助鎮壓起義,咸豐帝授予其翰林院編修一職。
丁寶楨本是書生,然而他在軍事方面頗有謀略,在他的協助下貴族苗民起義很快被鎮壓,并因功升為岳州知府、長沙知府。
按照既定的路線,丁寶楨翰林出身,大機率會留在京城任職,只是事出有因,從此走上了為官地方之路。
從他的仕途經歷來看,總體還是十分順利的,同治二年以長沙知府越過道員直接升任為山東按察使,此后丁寶楨的為官大部分生涯都在山東度過。
直隸、山東是京師屏障,當時僧格林沁駐軍山東,丁寶楨正是受到了僧格林沁的賞識,從而獲得提拔,晉為山東布政使。
同時,時任山東巡撫的閆敬銘對丁寶楨的能力十分看重,他卸任山東巡撫時,上奏朝廷以丁寶楨為山東巡撫。
按照清代的慣例,本省布政使不能出任巡撫,慈禧太后素聞丁寶楨之官聲政績,破例提拔他為山東巡撫。在巡撫任上,丁寶楨確實干出來一番政績,尤其在剿捻的過程中,立下了軍功。
不過剿捻主要是由直隸總督李鴻章負責的,丁寶楨是配角,而且他們之間也因此發生過矛盾,故而丁寶楨為政山東期間,多少是受到了李鴻章的掣肘。
光緒二年丁寶楨調任四川總督后,山東巡撫由李元華署理,而李元華是安徽六安人,丁寶楨調離山東,不排除有李鴻章暗中運作之嫌疑。
丁寶楨在山東政績突出,為官也清廉,深得百姓愛戴,尤其是斬殺安德海更是讓他名滿京師。然而政績突出、敢與權貴抗衡,并非是官場立身之本。
想在晚清官場立足,一是朝中有靠山,二是湘淮集團成員,丁寶楨兩者都不具備,不管是在慈禧太后心中,還是在同僚跟前,都不大可能有太大的話語權。所幸丁寶楨本人過硬,且名聲在外,朝廷和大員們也不好為難他,讓他做個四川總督也說得過去。
客觀地說,丁寶楨是一個清官、好官,能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這樣的官如果放在雍正朝,那麼十有八九會入閣拜相,大機率會混個大學士。
只是在晚清腐敗的官場之下,丁寶楨出淤泥而不染多少像個「異類」,樹立個榜樣還行,躋身權力核心層則萬難。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