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明朝。在登基當天,他冊封結發妻子 馬氏為皇后。馬氏是大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她勤于內政,母儀天下,實乃一代賢后。
洪武四年,太子 朱標迎娶常遇春之女 常氏為妻,朝臣們都以為,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后必將是這位常氏了。可是,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病逝。
而后,朱標將側妃 呂氏扶正,這樣一來,呂氏便有可能成為將來的皇后。
遺憾的是,天不假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意外病逝,其子 朱允炆成為皇太孫。待朱允炆登基后,呂氏成為了大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不含追封),而真正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后之人,是朱允炆的妻子 馬氏。
也就是說,在不考慮追封的情況下,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和第二位皇后都姓馬。只是,第一位馬皇后(孝慈高皇后)善終,享受大明朝最高規格的皇后葬禮。 第二位馬皇后卻是自焚而死,她死后甚至沒有名分,直到242年后,她才被恢復尊號。
本文,筆者將為大家講述明朝第二位皇后 孝愍讓皇后馬氏,希望通過本文,能讓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樣的明初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歷經15年的打拼才建立明朝。他登基后,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復古」。他尊崇周禮,不僅決定封藩,還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因此,在登基之初,就冊封嫡長子朱標為太子。(筆者注:根據《明史》《明實錄》等記載,朱標乃馬皇后嫡出。)
朱標自幼受宋濂教導,敦厚仁善,幾乎是個完美的太子。而且,洪武中后期,太子朱標已經主理朝政,朱元璋和朱標之間有時雖存在分歧,但朱元璋從未有廢黜太子之心。
不僅如此,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命廷臣兼東宮官」,意思是,朝堂和東宮其實是一套班子,這也是他們父子親密無間的體現。
朱標固然優秀,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在視察陜西回京之后,便一病不起。朱元璋為了給朱標治病,可謂想盡一切辦法,幾次大赦天下,可最終未能挽回朱標的性命。
朱標之死,讓朱元璋一夜白頭,同時,也成了明朝宗廟的千古之憾。朱元璋封朱標為「懿文太子」。接下來,王朝還要繼續傳承下去。
朱標去世的時候,朱元璋的次子 朱樉(秦王)、三子 朱棡(晉王)、四子 朱棣(燕王)都在世。而且朱標的兒子 朱允炆、 朱允熥也在。到底是將皇位傳給兒子還是傳給長房孫子。朱元璋猶豫了五個多月。
朱元璋曾對翰林學士 劉三吾說:「 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意思是,燕王比較像我,立他為太子怎麼樣?
劉三吾則認為,燕王雖然優秀,但如果立燕王為太子,讓秦王、晉王怎麼辦?劉三吾建議朱元璋立皇孫。《明史·卷一百三十七》記載:
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
在劉三吾的勸說下,朱元璋最終決定將皇位留在長子一脈。只是,當時朱標的嫡長子 朱雄英已經去世。次子 朱允炆是繼室呂氏所生、三子 朱允熥是原配常氏所生。雖然呂氏被扶正后,朱允炆也算是「嫡子」,但朱允熥是「原配嫡子」,按理說后者更適合做皇儲。但是,朱元璋最終還是選擇了年齡稍長的朱允炆。 因為朱元璋知道「國賴長君」的道理,選皇孫已經是迫不得已,那就選一個年齡最長的皇孫。
就這樣,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時年,朱允炆只有15歲。
此后,朱元璋每日將朱允炆帶在身邊,親自傳授治國之道。兩年后,朱允炆17歲,到了成婚的年齡。朱元璋開始為他挑選皇太孫妃。經過近半年的遴選,朱元璋最終敲定了光祿寺少卿 馬全的女兒 馬氏。
在明朝,「光祿寺」執掌祭祀、宗室禮儀、宴會等事務。其最高長官 光祿寺卿只是從三品官員,和太常寺卿、太仆寺卿、鴻臚寺卿都是「小九卿」之一。光祿寺的二把手叫 光祿寺少卿,位居從四品,馬全就是這個職位。在京城眾多簪纓世家面前,從四品其實不算高官。 也就是說,馬氏其實出身于殷實的中層官員家庭,而非出身高門。
馬氏不僅溫婉秀雅,舉止從容,而且自幼熟讀《女戒》,在朱元璋心目中,這樣的人適合做大明朝未來的中宮之主。
次年(洪武二十八年),朱允炆和馬氏成婚。《明史·后妃傳》記載:
惠帝皇后馬氏,光祿少卿全女也。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皇太孫妃。
就這樣,馬氏嫁入東宮,成了明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孫妃。
那麼,這位皇太孫妃接下來的命運如何呢?
馬氏是南京人,她生于洪武十一年,比朱允炆小一歲。需要說明的是,她雖然姓馬,但和明朝開國皇后馬皇后并沒有姻親關系。
馬氏嫁給朱允炆的時候,朱允炆已經是皇儲,因此,她雖然是 皇太孫妃,卻是遵循朱標之妻、前 太子妃常氏出嫁時的舊制。因為常氏出身公爵之家,而馬氏的父親只是個從四品的「小官」,為了讓這場婚禮辦得體面,朱元璋對馬氏的娘家賞賜頗多。
當時,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已經去世多年,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因為孀居不便出面,所以在洪武后期,后宮的大型禮儀場合,都由皇太孫妃馬氏出面主持。馬氏雖然是小輩,但她處事勤勉,對待長輩們恭謹,因此后宮秩序肅然,她也沒有出現什麼差錯。
洪武二十九年,馬氏在嫁給朱允炆后的第二年便生下一子,朱元璋親自為重孫取名為 文奎。
史書上沒有記載馬氏和朱允炆婚后夫妻感情如何。根據《明史》的記載,朱允炆只有兩個兒子,并沒有女兒,且這兩個兒子都是馬氏所生。 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應該較為寵愛馬氏,他和馬氏之間的夫妻關系比較和睦。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重,朱允炆日夜守在朱元璋的榻前,馬氏一方面要忙于后宮事務,一方面還要照顧朱元璋和朱允炆,十分辛勞。當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駕崩,臨終前傳位于皇太孫朱允炆。
七天后,朱允炆正式登基,改元建文。朱允炆尊封生母呂氏為太后, 冊封妻子馬氏為皇后。
馬氏因此成為大明朝第二位皇后,也是第二位「馬皇后」。
當時,朱允炆長子朱文奎剛滿兩歲。并未被立為太子。
在古代,皇后和太子之母是不同的。比如明憲宗 朱見深被立為太子的時候,他的生母周氏只是 貴妃,而皇后是他的嫡母 錢氏(孝莊皇后)。但如果皇后的兒子被立為太子,那就意味著皇后徹底站穩了腳跟。
到了第二年(建文元年),朱允炆正式冊封朱文奎為皇太子。從這一刻開始,馬皇后在沒有變故的情況下,會成為大明朝接下來最尊貴的女子。
當然,這一切都在「沒有變故」這個前提下。可是,接下來卻發生了變故。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距離朱元璋去世尚不到一百天,朱允炆就聽信齊泰、黃子澄二人的諫言,開始削藩。第一個遭殃的便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 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他被貶為庶人,流放云南。
在此后的半年內,齊王 朱榑、代王 朱桂、岷王 朱楩、湘王 朱柏先后被削,這一系列的操作,讓其他藩王人人自危,王朝陷入動蕩。
由于秦晉二王已經去世,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是當時年齡最長的藩王,他自然成了朱允炆暗中監視的對象。
朱棣不肯引頸就戮,在姚廣孝等人的建議下,決定秘密籌備起兵。一場暴風雨馬上就要來臨。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設計殺掉北平布政使 張昺、都指揮使 謝貴,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朱允炆派老將耿炳文出兵「討逆」,結果 耿炳文出師不利。朱允炆臨陣換將,派自幼熟讀兵書的 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不承想,李景隆竟然是大明朝的「趙括」,他一敗鄭村壩,二敗白河溝,把朝廷六十萬大軍全部敗光。從此,朝廷無力組織大規模反擊。好在有 盛庸、鐵鉉、平安等悍將死守,燕軍才沒能快速南下。
馬皇后身為后宮女子,她并沒有參與前朝大事。靖難之役爆發的時候,她一方面要照顧朱允炆的膳食,另一方面還要管理后宮,教養太子,孝順太后。到了建文二年,馬皇后有了身孕。當時東昌之戰正在進行,盛庸與朱棣在東昌連續對壘了三個月,前線糧餉吃緊,馬皇后號召內外命婦為前線將士們募捐,她將自己常用的金銀器物貢獻出來,希望朝廷能盡快平定「叛亂」,恢復安寧。
建文三年,馬皇后生下了她的第二個孩子,這是朱允炆為次子,取名 朱文圭。這一年,燕軍在「夾河之戰」和「藳城之戰」中連連告捷,南軍的防線接連后退。到了冬天,朱棣攻徐州、破靈璧,渡過淮河,打算臨江一決。
這個時候,朝廷勢微,建文帝朱允炆一邊召集其他藩王來京城勤王,另一邊派齊泰、黃子澄、黃觀等人分別到各地募兵。當年六月初八,朱棣奪取鎮江,駐軍龍潭。龍潭距離南京城僅有30里,情況非常危急。
這時候,有人建議朱允炆到浙江或湖南避禍,《明史紀事本末》云:
或勸帝且幸浙,或曰不若幸湖湘。方孝孺請堅守京城以待援,萬一不利,車駕幸蜀,收集士馬,以為后舉。
可是,以方孝孺為首的近臣卻認為,不如死守京城,以待各方援兵的到來。
後來又有人建議,為了以防萬一,不如讓馬皇后和呂太后各帶一位皇子先出京城,分別前往浙、湘等地。這個建議也被朱允炆否決。 就這樣,馬皇后失去了最后走出京城的機會。
不過,我們不能站在上帝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當時人心惶惶,朱允炆不讓馬皇后兩位皇子離開皇宮,或許有穩定軍心之意。
朱允炆本以為他能守住京城,可城內多有首鼠兩端之人。六月二十一日,當朱棣帶兵來到金川門的時候,谷王朱橞和李景隆主動打開城門,朱棣順利入城。這意味著朱允炆固守皇城的計劃流產。
彼時,城內一片大亂,朱允炆放火燒掉偏殿,帶著太子朱文奎消失在火海之中,從此成為謎團。
在史學上,靖難之役結束時,他到底是失蹤還是死亡,是個謎團。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記載:「 皆指認尸應焉」,意思是,朱棣隨便指著一個燒焦的尸體,說這就是朱允炆。不過,根據《明史》的相關記載,建文年間,朱棣曾多次派 胡濙南下尋找朱允炆的消息,也曾將建文時期宮中的主錄僧 溥洽關在獄中拷問朱允炆的去向。 由這兩點可以看出,朱允炆大機率是「出逃」了。
朱允炆出逃也有兩種可能, 第一是他提前準備好了路線,「出逃」本就是他的預案之一;第二是他見大勢已去,臨時決定帶著太子「逃走」。
可是不管朱允炆是有預案,還是臨時起意,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那就是他的妻子馬皇后被留在皇宮之中。不僅馬皇后沒有被帶走,就連朱允炆的生母呂太后和次子朱文圭也沒有被帶走。可見,朱允炆「走」得應該非常急促。
皇帝和太子「走」了,留下呂太后和馬皇后,呂太后最終選擇茍活,被朱棣安排給朱標守陵。而馬皇后的選擇則較為壯烈,她留下幼子朱文圭,帶著皇后的尊嚴縱入火海,自焚而死。《明史·后妃傳》對馬皇后的記載是「 城陷,崩于火」。
短短5個字,是大明第二位皇后的結局,她用如此壯烈的方式,回饋四年的皇后生涯。
朱棣打贏了「靖難之役」,接下來,開始了一系列的「清算」。他不承認建文帝的年號,將「建文」合并到「洪武」年號之中,因此雖然朱元璋只在位31年,明朝卻一度出現了「洪武三十五年」。
朱允炆登基的時候,曾追尊其父 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朱棣也不承認朱標的這個尊號,復稱朱標為「懿文太子」。對于朱允炆這個曾經的皇帝,朱棣更是不會承認,因此,朱允炆的妻子馬皇后也失去了「明朝第二位皇后」的尊榮。
直到明朝滅亡,朱由崧(弘光帝)建立南明,為了拉攏人心,開始追封宗室皇親以及功臣,馬皇后因此被朱由崧追尊謚號為「孝愍讓皇后」。此時,距離她自焚,已經過去了242年。
需要一提的是,馬皇后去世之后,他的幼子朱文圭年僅兩歲,朱棣將朱文圭這個「帝王血脈」廢為「建庶人」,將他關到鳳陽高墻之中。朱文圭在高墻中從未接受過教育,也不通言語,完全是個「癡人」。朱文圭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6朝,直到天順年間,明英宗朱祁鎮二次登基后,因自己特殊的經歷,朱祁鎮打算釋放朱文圭。
《明英宗實錄》記載:
丙辰,釋建文君子孫,安置鳳陽。敕太監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親,……爰念建庶人等自幼為前人所累,拘幽五十余年,憫此遺孤。
從朱文圭被朱棣囚禁于高墻,到他被朱祁鎮釋放,他已經在高墻之中度過了55年之久。待朱文圭走出高墻,他語言不通,牛馬不識,一生盡毀。
在筆者博史君看來,馬皇后17歲嫁給朱允炆,和朱允炆過了8年的夫妻,她當了4年皇太孫妃,又做了4年皇后,最后以自焚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一生,讓人充滿敬畏。
本文,筆者不評價靖難之役對于明朝的意義。 筆者主張,我們看待歷史人物,不能脫離他所在的文化背景。馬皇后生在中層官員家庭,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在「家仇國恨」面前,她選擇為夫守節、為國守義,她的結局,理應和方孝孺等人一樣,被后人所理解、所尊重、所敬畏。
余光中在《寫給未來的你》中寫道:
理想主義者的結局悲壯而絕不可憐。
筆者寫馬皇后,并非出于憐憫。筆者認為,在古代,每逢歷史大事,必將會出現幾個「殉道者」。不論男女,正是因為有他(她)們的存在,煌煌青史歷史才會更加厚重。
本文參考:《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實錄》《國朝獻徵錄》。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