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組晚清老照片記錄了100多年前的社會面貌。看看老照片中的場景,再放眼我們當下的生活,真讓人感慨社會發展變化之快。
年輕女子。
照片中三位年輕女子面容姣好、裝扮精致,她們面前的桌子上擺放著洋酒,突顯了一種時尚、前衛的格調(當然只是擺拍道具)。另外,額前中分的頭髮、修身的襖褲,都帶有鮮明的晚清時代(尤其是清朝最后10年)特色。
清瘦官員。
這位官員身穿蟒袍(清朝官場最隆重的服裝),身材清瘦,看上去虛弱、無精打采。
朝廷大員合影。
1906年,這些朝廷大員聚在一起召開厘定官制會議。其中的人物,自左往右,前排依次為:軍機大臣鐵良、戶部尚書張百熙、兵部尚書徐世昌、鎮國公載澤、刑部尚書葛寶華、工部尚書陸潤庠、吏部尚書奎俊、兩江總督端方;后排:左都御史壽耆、大學士世續、直隸總督袁世凱、學部尚書榮慶、大學士那桐、軍機大臣瞿鴻禨、禮部尚書戴鴻慈。
一家店鋪盛大開業。
一家臨街店鋪開業,搭建了一個彩棚,寫上金字,營造出濃厚的喜慶氣氛。彩棚上「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等字句源自《詩經》,用來祝福老闆生意興隆。
游覽泰山的游客合影留念。
泰山乃是名耀千古的游覽勝地,即便在沒有旅游概念的古代,無論皇帝、官宦還是平民百姓,都喜歡到此一游,欣賞這里的雄奇風光。不僅如此,攝影術誕生以后,有條件的達官貴人還喜歡拍照留念。由此可見,在景區拍照的風氣不是當代才熱起來的,晚清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街頭賣點心的小商販。
傳統的糕點、傳統的包裝,難免勾起人們的懷舊心理。現在的糕點在包裝上絢麗多彩,但吃起來就沒有回味無窮的感覺。
曲阜百姓圍觀攝影。
雖然鴉片戰爭之后照相機就傳入我國,但普及的速度是緩慢的,在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都難得一見。因此,當有人扛著照相機來到曲阜,當地百姓大感好奇,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觀看。
北海周邊,人們圍觀攝影。
光緒年間,齊如山曾在北京街頭目睹拍照情形,他晚年回憶道:「他(一位外國攝影師)用三足架把照相器架好,自己蒙上一塊黑布,看了大半天。這還不要緊,彼時人看見過照相的還很少,大家看此不懂,而極以為新奇,于是圍了幾百人,圍得風雨不透……因有這些人圍聚,外國人不但不能照相,且不能對光,但他趕不走這些人,他作揖請安,鬧了一個多鐘頭才照了去。」
拾糞的老農。
在沒有化肥的晚清時期,糞便對農耕有著重要的意義。很多農民(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在空閑的時候,都會四處撿拾糞便用以肥田。積攢的多了,還可以出售,賺點零花錢。
學習制作花邊的女孩。
這張照片記錄了煙台一所技能培訓學校的教學場景。幾千年來,年輕人學技能,都是以師帶徒,作坊里的師傅在實踐中教學生,沒有專門的技校。到了晚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漲,各地開設了許多專門技校(男女分校),改變了傳統的技能傳授方式。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