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太空望遠鏡使用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拍攝M57(環狀星雲),觀測結果顯示了星雲內環細絲結構的復雜細及星雲環外部區域的特徵。M57也稱為NGC 6720,是一個典型的行星狀星雲,距離我們約2,500光年,位于天琴座,于1779年由法國天文學家Antoine Darquier de Pellepoix和Charles Messier在試圖追蹤一顆彗星穿過天琴座的路徑時偶然發現。 圖說:韋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環狀星雲NIRCam影像。圖片來源:ESA/Webb、NASA、CSA、M. Barlow、N. Cox、R. Wesson 行星狀星雲是質量與太陽類似的恆星生命的最後階段,當類太陽恆星耗盡核心氫融合所需的燃料時,會開始變得不穩定,而噴射出外部物質,最後只留下收縮成白矮星的熾熱核心,來自熾熱核心的快速恆星風衝進原本已向外奔散的外層大氣,不僅將它們更進一步向外推送,並照亮外圍灰塵,形成瑰麗的行星狀星雲,這也是太陽和銀河系中大多數恆星的最終命運。 環狀星雲的外殼厚實且佈滿灰塵,新影像顯示星雲中有約有20,000個富含分子氫的緻密小球,主殼發出的光顯示它富含多環芳香烴(PAHs),亦即構成煤煙的碳類型。恆星周圍的同心環被認為是中心恆星與低質量伴星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內部深處空間閃爍著熾熱而稀薄的氣體。透過研究韋伯所揭示的這些精細結構的細節,將有助于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宇宙中大多數恆星是如何死亡的。研究人員表示我們正在見證恆星生命的最後篇章,並且是對太陽遙遠未來的預覽,韋伯的觀測為理解這些令人驚嘆的宇宙事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藉由研究環狀星雲來了解行星狀星雲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編譯/趙瑞青) 資料來源:
圖說:韋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環狀星雲MIRI影像。圖片來源:ESA/Webb、NASA、CSA、M. Barlow、N. Cox、R. Wesson
圖說:哈伯太空望遠鏡2013年所拍攝環狀星雲。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C. Robert O'Dell/Vanderbilt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