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正能算劉邦發小的只有蕭何與盧綰,因為他們二人與劉邦一樣,都是豐邑人,只是這兩個人帶兵打仗都不在行。
蕭何文吏出身,秦朝時在沛縣任主吏掾,主要負責人事調動方面的工作。蕭何還精通律法,劉邦起兵后,他一直負責后勤。劉邦稱王稱帝后,蕭何升任丞相、相國,漢初相關典章律令的制定,均出于蕭何之手。
盧綰與劉邦住在一條胡同,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從小玩到大沒得說,所以兩個人兒時的關系要比劉邦與蕭何兒時的關系還要密切。也正是因為如此,劉邦起兵后,盧綰雖然追隨左右但是很少帶兵打仗,只是以賓客身份擔任侍中,說白了就是劉邦的生活秘書,但這絲毫不影響盧綰將來封侯拜將,甚至于稱王。
其他與劉邦一起起兵的人比如樊噲、曹參、夏侯嬰、周勃等確實很能打,但并不是豐邑人,所以也不能算是劉邦的發小。因為豐邑屬于沛縣管轄,但二者是兩個地方,沛縣在豐邑東面大概四五十里的地方。
古代交通不發達,這段距離就是阻止他們相互之間成為發小的障礙。其實就是當代,兩個生活在相距四五十里遠距離的人也不大可能成為發小。總之,將同沛縣起兵的那幫人統統視為劉邦的發小并不正確。
劉邦與沛縣這幫人開始交往應該是在擔任泗水亭長之后。泗水亭緊挨沛縣,兩地相距可能十里地都不到,這就為劉邦出入沛縣并結交當地官吏提供了便利。可以想象,劉邦成為亭長后,在沛縣居住的頻率要高于豐邑。另外,由于蕭何在沛縣任職的緣故,所以劉邦與沛縣官吏交往還有人中間人穿針引線式的帶入。
在劉邦起兵之前,樊噲靠賣狗肉為業,品牌在沛縣小有名氣。劉邦好吃,好酒,結交樊噲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周勃、曹參、夏侯嬰,他們都在沛縣任職,其中周勃從事武官一類的職務;夏侯嬰任廄司御,負責趕馬車接送來往于沛縣的官吏使者;曹參任獄掾,也就是緝拿看管犯人的職務。
劉邦起兵后,沛縣當地追隨他的骨干有一百多人,但是最有名成就最大的還是與他平時交往最密切的那幫人,也就是被后人視為他的發小的那幾位。而他們的成就自然與其創下的軍功分不開關系,至于這些人為什麼都能領兵打仗,其實原因并不復雜。一是與劉邦的關系不一般;二是由當時形勢促成的;三是由自身條件決定的。
在平時,這些人就比較擁戴劉邦,視劉邦為大哥,他們之間有很濃的江湖哥們義氣,比如夏侯嬰,在嬉戲時被劉邦誤傷,上面追究時,他寧愿自己再受大刑也不愿意說出劉邦傷人。再比如劉邦放走徭役逃入芒碭山后,官府將他老婆呂雉抓到大牢抵罪,也多虧平時一些交好的哥們給搭救了出來。所以,劉邦起兵之后,自然最信任這幫人,而領兵打仗自然需要充當頭目,所以劉邦首先要將這些人委以重任。
受劉邦信任是他們起點高于其他人的先決條件,何況當時他們與劉邦是「同一條線上的螞蚱」,所以他們就算被當鴨子一樣往架上趕,他們必須硬著頭皮上,這也叫形勢所迫,別無選擇。
至于自身條件方面,他們也有一定的優勢,比如樊噲屠夫出身,打仗殺人只不過是將事業升級了一下;再比如周勃,他原來就以能拉硬弓而被選為武官的。而且在身臨刀光劍影的戰場時,人的潛能都會被激發出來,因為不想死只有去拼命。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