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隨著漢景帝病逝,漢武帝劉徹正式登上了皇位,歷史從此進入了漢武帝時代。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漢武帝剛登基的時候,其實僅僅只有十六歲而已。
而且,漢武帝上位之初,手里的權力其實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一個傀儡皇帝。
當時漢朝真正的話事人,其實是身居后宮的竇太后和王太后,也就是漢武帝的奶奶和母親。
至于漢武帝,雖然名義上是皇帝,但漢武帝處理日常政務的時候,卻需要‘奏事東宮’。也就是說,凡事都得向自己奶奶和親媽請示,自己根本沒有自主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漢武帝登基之初的困境,其實還真不是他奶奶有意要把持朝政。準確來說,這個故事當中,其實沒有反派,更沒有單純的壞人。
真正的癥結所在,其實是大家思想上的不一致。
這個故事,其實還得從漢武帝的奶奶開始說起。
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說起來也是一個傳奇人物。早年間竇太后出身底層,後來陰差陽錯,進宮做了宮女,得到了那位呂后的認可。
再後來,在呂后的安排下,她嫁給了當時還在做代王的劉恒,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此后沒過幾年,呂后去世,然后劉恒被推舉做了皇帝。
而劉恒登基之后,因為沒有嫡子,所以就立了自己的庶長子劉啟做太子。
而竇太后作為劉啟的生母,自然也就順利成了皇后。
此后二十多年里,在整個漢文帝時代,竇太后都是皇后,地位極穩。等到漢文帝去世,漢景帝登基之后,竇太后也就再進一步,直接成了太后。
如此,等到漢景帝再去世,這個時候的竇太后,已經成了漢朝高層的活化石。朝中很多老臣,都是竇太后的親朋故舊。
在這種狀態下,竇太后對于朝廷的控制力度,自然也就可見一斑了。
除此之外,竇太后能夠執掌大權,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排在她之前的掌權集團,之前基本上都被消滅了。
在竇太后之前,漢朝其實還有兩位皇后。一位是劉邦的皇后呂雉,另一位是漢惠帝的皇后張嫣。
而這其中的張嫣皇后,又是呂后的外孫女。
所以,當年那場倒呂行動當中,整個呂家被功臣集團清理干凈。而張嫣作為呂后的外孫女,她背后的家族,幾乎也被同時清算了。
如此一來,排在竇太后之前的外戚家族,就一個都沒有了。
至于在竇家之后,漢武帝生母王娡的家族,這時候才剛剛開始崛起,暫時還沒辦法和竇家抗衡。
而除了外戚之外,漢文帝登基之后,對于功臣集團以及老劉家的那些諸侯王,更是極力打壓。
所以,等到漢文帝去世之后,西漢開國功臣集團,已經不成氣候了。而在那場七國之亂結束以后,老劉家的那些諸侯王,同樣也不行了。
至于說朝中的大臣,以及那些世家大族。不好意思,因為當時察舉制都還沒出現,這幫人就算能躋身高層,人數也比較少。
以這幫人的實力,其實同樣無法和竇家抗衡。
所以,在漢武帝登基之初,竇家作為一個外戚家族,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狀態。而竇太后作為竇家的掌權人,自然也就擁有了最高權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漢武帝登基的時候年齡太小。漢武帝登基的時候,僅僅只有十六歲而已。放在今天的話,也就剛上高中。
所以,漢景帝臨終之前,其實就已經明確表示,在自己死后,必須先有太后幫忙輔政。等到漢武帝真正成年之后,再逐漸放權給他。
這種事情,其實也不算新鮮。就比如說當年的秦始皇,登基之初,也是由他媽趙姬,代管權力。所以當時對于兩位太后掌權這件事,大家基本上沒有任何異議。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漢武帝登基了。
對于漢武帝這個孫子,竇太后其實還是很支持的。一來當時竇太后的兩個兒子,都已經去世了,所以竇太后就只能支持自己孫子。
二來在漢景帝的這些兒子當中,劉徹其實算是表現最好的一個,最適合做皇帝。和他相比,漢景帝其他的兒子,多少都有些不足。
這樣算下來,除了支持漢武帝之外,竇太后其實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然而接下來,隨著漢武帝順利登基,這對祖孫之間的關系,卻開始變得很微妙。
這主要是因為,竇太后和漢武帝的思想,存在很大的不同。
竇太后出生于秦末漢初這段時間,經歷很多戰亂。而在她逐漸長大的過程當中,漢朝徹底統一了天下,削除了異姓王,天下徹底太平。
同時,漢朝開國之初,還選擇了以黃老思想治國,選擇無為而治。當時的漢朝,呈現出高度自由化的趨勢。法律相對來說,比較寬容。
而在法律底線之上,不管你做什麼,只要你沒違法,基本上都不會有人管你。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西漢迎來了呂后稱制的時代,以及著名的文景之治。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西漢政府長期無為而治,社會經濟也開始飛速發展。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所謂的無為而治,也是有弊端的。
按照當時西漢高層的統治思路,只要老百姓不犯法,基本上干什麼都行。如此一來,到了文景之治后期,大家的行為開始越來越刷新三觀。
除此之外,因為政府長期不管基層,導致西漢地方豪強開始迅速崛起。很多豪強在當地的影響力,甚至比政府還要更大!
這些東西,都是巨大的社會隱患,而且遲早會爆發。
所以,在文景之治時期,少數有見識的社會精英,開始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些人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策論家賈誼,以及漢景帝的老師晁錯。
而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改變漢朝的治國思想,從原來推崇的黃老思想,改為推崇儒家思想,要給天下人的自由,加上一些束縛。
這也就是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型。
對于這個解決方案,后世其實存在很大的爭議。這個方案,雖然確實解決了社會過于自由的問題,但是卻從此增加了一副枷鎖,再也無法重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實際上,不光是在后世,在真正決定獨尊儒術之前,漢朝高層以及整個漢朝思想界,其實也存在很大的爭議。
而竇太后和漢武帝,恰好位于這場爭議的兩個極端。
竇太后因為經歷過戰亂的關系,自然會覺得黃老思想更好一些。雖然她也知道,推崇無為而治,會給社會帶來很多問題。但這種做法,卻會讓天下更加太平,老百姓日子更好過一點。
相比之下,剛剛登基的漢武帝,則是更傾向于支持改換儒家思想。因為漢武帝剛剛登基,年富力強,想要做一些事情。
而且,漢武帝自從出生開始,見到的就是漢朝天下太平。在他眼里,無為而治其實是弊大于利的。
這種思想上的分歧,往往是無法通過單純的溝通,就能直接解決的。雙方都是為了國家好,但誰都無法保證,自己的選擇,就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這樣一來,雙方就開始產生矛盾了。
漢武帝登基之后,第一時間就想要開始搞事情。不過他也知道,目前自己的奶奶還比較強勢。如果得不到自己奶奶的支持,那麼他的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所以接下來,漢武帝選擇了一個相對折中的方案,那就是讓身為外戚的竇嬰和田蚡,提拔到漢朝最高層。尤其是竇嬰,更是直接被提拔為丞相。
如此一來,漢武帝等于是主動維護了奶奶和母親的利益。但同時,他提拔的這兩位外戚,都是堅定的改革派,他們都更支持儒家思想。
除此之外,漢武帝還提拔了兩位儒家學者,趙綰和王臧。這兩位儒家學者,相當于是漢武帝的心腹,替漢武帝在朝堂上說話。
在提拔這些人的過程當中,竇太后并沒有太過阻止。但是接下來,漢武帝的動作越來越大,很快就開始召集更多的儒家學者,討論修改國家禮制。
到了這一步,竇太后坐不住了。
竇太后愿意支持漢武帝,而且也希望自己孫子有所作為。但是同時,在竇太后看來,這麼快進行制度改革,并不利于國家的穩定。
所以接下來,竇太后開始明里暗里阻撓新政,利用自己聽政的權力,限制漢武帝的改革速度。
對此,漢武帝和那些急于改革的儒家學者,自然是忍不了的。
所以接下來,就在漢武帝正式登基一年多以后,這些儒家學者,終于開始向竇太后發起進攻。以趙綰和王臧為首的一些大儒,公開上書,要求收回兩位太后的聽政權力。以后漢武帝無需再向后宮通告,可以自己直接做決定。
對于這些儒家學者的上書,竇太后自然是勃然大怒。當即表示,這兩個人都是欺世盜名之輩,謠言蠱惑皇帝。接下來,竇太后又命令下面的大臣,搜集兩人貪贓枉法的證據,不斷給這兩個人潑臟水。
同時,竇太后又給漢武帝施壓,要求漢武帝將兩人抓起來。
面對巨大的壓力,漢武帝最終還是沒頂住,只能選擇暫時將兩人下獄。而接下來,兩人入獄之后,很快就死在了監獄當中。
經過這場風波之后,漢武帝知道,只要自己奶奶還在世,自己注定不可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所以接下來,漢武帝就徹底收斂了鋒芒,開始低調做事,同時對竇太后言聽計從。
當然,在私底下,漢武帝還是在暗中培養人手,積極為自己將來掌權做準備。
而竇太后見到漢武帝如此識趣,自然也就逐漸平息了怒火。說到底,竇太后并不是不支持漢武帝,她支持不希望漢武帝這麼快推行新政。而當漢武帝不再提新政的事情之后,竇太后自然就又支持漢武帝了。
就這樣,直到幾年之后,隨著漢武帝培養的人手越來越多,逐漸羽翼豐滿。而那位傳奇的竇太后,也最終去世。就在竇太后去世一年之后,漢武帝就正式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正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家思想一年之后,漢武帝又發動了馬邑伏擊戰,正式開啟了和匈奴的戰爭。
這就是漢武帝即位之初的故事。
總得來說,漢武帝上位之初,地位尚未穩固,便急于改革,所以最后才會遭到竇太后的打壓。但同時,竇太后并不是一個反派,她只是和漢武帝政見不同而已。
另外,竇太后的打壓,也未必就是壞事。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竇太后的打壓,確實讓漢武帝變得更加成熟,手腕也更加高明。
如果沒有竇太后的扶持和打壓,漢武帝後來能否成為那個千古一帝,恐怕還真說不好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