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時候的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太陽系原本被定義為9大行星,他們依次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
然而在2006年之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卻將冥王星移出了行星行列,由此之后九大行星就變成了如今的八大行星。
冥王星是1930年,由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在早期發現時由于當時觀測技術的不足,科學家一直以為冥王星的品質很大,估算品質大約能和我們的地球差不多大小,因此在湯博發現冥王星之后,就將其列入了九大行星的行列之中。
可是在後來隨著人類觀測技術的不斷提高,天文學家觀測和研究中,發現冥王星的實際大小要比之前估算的小很多,其品質其實只有我們地球的百分之0.22,直徑更是只有2376千米,即便和我們的衛星月球相比,也只有月球的百分之17.7左右。
而且在2005年,天文學家又在柯伊博帶中陸續發現了其他類似天體,比如鬩神星、鳥神星等差不多的天體。
如果冥王星被定義為行星,那麼其他星球也要被定義為行星了,至此開始冥王星作為行星的地位開始動搖
于是在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重新對行星進行定義,其中要包括三個標準。
第一、行星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也就是圍繞太陽旋轉。
第二、行星的品質必須要足夠大,而且要大到能通過自身的引力形成近球體形狀。
第三、還要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的其他天體,也就是該公轉軌道范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在行星標準被定義后,而冥王星只符合前面兩個,并不符合第三點定義,因此冥王星就被踢出了九大行星行列,劃入了矮行星行列中
雖然如今的冥王星早在2006年就被移除了行星行列之中,但事實上直到2015年,飛行長達9年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在首次飛掠冥王星后,我們才對冥王星有了真正的認識,并且讓人們感到恐怖。
我們知道冥王星距離太陽是非常的遙遠,已經位于柯伊伯帶之中,近日點約有44億千米,遠日點更是達到了73億千米。
在如此遙遠的距離中太陽光都需要傳播5.5個小時,才能夠到達冥王星,這意味著冥王星所接受到的太陽能量非常低,也使得他一直處于寒冷的冰凍世界中,其表面溫度更是低至零下229度。
假如從冥王星仰望我們的太陽,看上去的視星等只有-19.4等,肉眼可觀測視直徑也只有1.1角分,就和一顆閃耀的星星一樣
而且冥王星的轉軸傾角達到了120度,因此在冥王星上存在很大的極夜和極晝,這會導致它的四分之一表面處于極晝之下,而另外四分之一處終日不見陽光。
如果你能夠身處于冥王星的表面,將會看到連綿起伏的冰山,在如此的低溫下你一刻也無法生存,因為在冥王星的表面,一切都處于冰凍狀態,甚至甲烷、氮、以及一氧化碳都形成了固態。可以說在冥王星表面沒有任何地球生物能夠生存
除了低溫,冥王星的大氣也非常的稀薄,其大氣壓只有地球的百萬分之一,可以想象到在冥王星上有多麼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