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韓劇韓星
金庸武俠传
詩詞文化
民間故事匯
全部
    
當時正值清朝中興,他卻預言大清活不過50年,比曾國藩看法還高明
2023/11/15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大清王朝的滅亡無疑是一個扣人心弦的轉折。尤其是在其末年,歷史的車輪似乎在加速滾動,諸多預言和征兆紛至沓來,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終結奏響序曲。在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趙烈文的預言。

趙烈文,作為曾國藩的幕僚,其洞察力和前瞻性不容小覷。趙烈文從小就以擅寫文章而聞名,但3次參加省試都沒有成功。咸豐5年(1855年)12月,曾國藩在南昌處于困境,通過周騰虎的引薦,趙烈文進入了曾國藩的幕府。

趙烈文參觀了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并評論說:「樟樹營陸軍營制很松懈,軍氣已經衰老,恐怕不能依靠。」不久后,周鳳山部的湘軍在樟樹果然大敗,這讓曾國藩開始重視趙烈文的意見。

趙烈文後來被任命為磁州、易州的知州,他的賢明之名遠揚,但直隸總督李鴻章正要重用他時,趙烈文卻無心仕途,請求退休。

1867年,即同治六年,趙烈文與曾國藩的一段對話頗為耐人尋味。他預言「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后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也就是說大清王朝自天下治安一統之后,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和崩潰,而這一過程,將在50年之內完成。

曾國藩反駁說:「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趙烈文曰:「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后君之德澤,未足恃也。」。雖然曾國藩并不認同這一觀點,但歷史的發展卻似乎在驗證趙烈文的預見。

載灃登上歷史舞台的時刻,大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1909年,宣統元年,他繼位,但面對的卻是一個充滿了危機和動蕩的國家。載灃的政治生涯,雖有其亮點,如出使德國道歉時的堅持和拒絕屈辱,但這些并不能掩蓋大清王朝的根本問題。

載灃試圖通過改革來挽救大清的命運,然而,他的改革措施過于保守,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反而加速了大清的滅亡。與此同時,張之洞的憂慮也不容忽視。

作為朝中重臣,張之洞深知國家的脆弱。他對載灃提出了善撫民眾的建議,但載灃的回應卻顯得輕佻和無視。張之洞的嘆息,「國運盡矣」,不僅是對當時局勢的評價,更像是對未來的一種預言。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是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這場起義標志著辛亥革命的開始,也預示著大清王朝的終結。

武昌起義的爆發,是對大清王朝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的爆發,是對社會深層矛盾的一種宣泄。其實,這也可以看作是對趙烈文預言的最終驗證。從1867年到1911年,不過44年的時間,趙烈文的預言只相差六年,其準確性令人震驚。

回顧這些預言和征兆,不難發現,它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揭示著一個事實:大清王朝的滅亡并非偶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趙烈文的洞察,到載灃的無力挽狂瀾,再到張之洞的無奈嘆息,這些都是大清王朝末年歷史畫卷上的重要筆觸。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因任何個人的意志而改變方向。大清王朝的滅亡,正是這一歷史規律的生動體現。而這些預言家,無疑是那個時代最敏銳的觀察者,他們的話語,如今回響在歷史的長廊中,提醒著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必須深刻理解歷史的發展規律,才能在波濤洶涌的時代中穩健前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