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份,在北極那片充滿神秘與寒冷的雪白領域,科學家們在永久凍土中挖掘出了一具古老的灰狼幼體。這只幼狼盡管只有6至8周大,但卻深藏在歷史的長河中,其存在已經可追溯到驚人的5.7萬年前。
這項振奮人心的發現,以其豐富而生動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北極地區史前生物生存情況和演化歷程的珍貴線索。
然而,這個充滿驚喜的發現,同時也向科學界敲響了警鐘,它預示著全球變暖帶來的可怕后果正在向我們揭露:北極的永凍土正在逐漸融化,釋放出了封存了數萬年乃至數百萬年的生物遺體。
科學家不無焦慮地宣布了令人不安的事實,如果北極和南極冰層繼續融化,不只是古代生物的尸體,還有更加緊迫的「威脅」將會出現。這些「威脅」指的是什麼?南極和北極冰蓋的繼續融化會為人類釋放出怎麼樣的挑戰?讓我們先從地球的極地冰蓋講起。
地球的極地,顧名思義,均坐落在地球自轉軸的兩端,身處高緯度,由于得到的陽光熱量十分稀少而終年被冰層覆蓋。盡管它們在緯度上相互對應,其地理、地質特征以及形成時間卻存在著顯著的不同。
南極大陸,這片覆蓋著厚厚冰雪的土地,實則是地球上最大的單一陸地區塊。它的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把歐洲和澳大利亞的面積加在一起。地形獨特的南極大陸上蓄積著平均厚度達到2100米的冰蓋,最厚處更是驚人地達到了4776米。
相比之下,北極,這片寒冷的區域,卻是一片以海水構成的廣闊盆地。它的面積同樣達到了1400萬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和加拿大的總和差不多。在這片廣大的海域中,北冰洋的中心有一個永久性的浮冰蓋,平均厚度為3米,最厚處可達20米。
經過漫長的冰河時期,南極和北極都藏匿著大量上古生物的遺體和化石。這些生物包括猛犸象、劍齒虎、犀牛、馬、麋鹿、狼、狐貍、熊等各式各樣的哺乳動物,甚至還有恐龍、魚類、昆蟲等其他動物。盡管它們在數萬年甚至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但它們的遺體卻被冰封保存了下來。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兩個極地區域中,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潛藏著一些古老而未知的病毒和細菌。這些病毒和細菌可能來源于史前生物,也可能來源于古代人類或其他動物。
你可能以為,這些微生物在漫長的歲月里已經沉睡無數年代,甚至已經消亡。然而,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
當冰川開始融化時,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喚醒,重新進入到自然界和人類的生活中,給我們的生物世界帶來潛在的威脅。
這個驚人的現象并不僅僅是科幻小說的構想,也并非是一種危言聳聽的恐懼,而是已經在現實生活中上演的一幕。以2016年西伯利亞的情況為例,由于氣溫的異常升高,當地的凍土層開始融化,使得封存在其中的75年前的炭疽熱病菌重新釋放到環境中。
這種病菌感染了當地的馴鹿和人類,引發了一場疫情,導致了大量的生物死亡。
不只是西伯利亞,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從520年至15000年前的冰芯中,他們發現了33種病毒。讓人驚訝的是,在這些病毒中,有29種是全新的面孔,從未在人類的歷史記錄中露過面。
他們可能是古代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的遺傳物質,或者可能是風沙帶入的外來物種。至于他們是否有能力造成疾病,目前還被神秘的冰雪所籠罩。
同樣地,在南極洲的沃斯托克湖冰蓋下,科學家們揭開了更為久遠的歷史——那些來自1500萬年前的病毒。這些古老的存在可能曾是湖水中微生物的天敵或者共生者,也可能是降雪或隕石帶來的外星來客。
這些古老的病毒是否對現代生物構成威脅,這是一個謎,而答案可能隨著冰層的消融而揭曉。
為什麼被冰凍了許久的微生物仍然可能在解凍后恢復活性并對人類造成傷害呢?我們需要對微生物的性質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微生物是一類具有驚人生存能力和適應性的生物。就像生活在沙漠的駱駝能在無水的環境下存活,微生物也能在各種極端環境中生存和繁殖,比如高溫、高壓、高鹽、高酸、高堿、缺氧等。
當然,低溫也屬于這種極端環境之一,然而,微生物卻發展出了多種生存策略來抵抗寒冷的侵襲。
有些微生物會產生抗凍蛋白或抗凍多肽,這些生物分子就像微型的「冰箱」,可以降低細胞內液體的冰點,防止水分結晶成冰,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損害。另一些微生物會調整細胞膜的組成和流動性,使得細胞膜更能適應低溫環境。
還有的微生物會通過調節自身的代謝活動和基因表達來應對冷凍環境,從而在低溫下保持其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
其次,我們需要認識到,冰凍環境本身對于微生物的長期保存有著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冰凍環境下,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和老化過程得到了抑制,就像被按下了「暫停」鍵,從而極大地延長了微生物的生命歷程。
此外,冰凍環境中的水分通常以非晶態或玻璃態存在,而不是晶態或結晶態,這意味著水分并沒有形成尖銳的冰晶,這種微妙的狀態不會像冰晶那樣刺穿或破壞細胞的結構。
因此,當冰凍環境發生改變,例如氣溫升高或冰層融化時,這些久經冰封的上古微生物就可能在解凍后恢復活性,并可能對人類構成威脅。
這些微生物會像其他侵略物種一樣,與現代的微生物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生存競爭,或者像隱形的掠食者,捕食現有的微生物種群。而這不僅僅會影響微生物的種群數量和分布,還可能擾亂現有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網絡。
而從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的角度來看,上古微生物的復活可能對我們構成嚴重的健康威脅。想象一下,你正在面對一個強大的敵人,他可能擁有強大的武器和毒藥,而你卻沒有任何防備,甚至沒有見過他的樣子。這就是我們可能面臨的局面,因為我們缺乏對抗這些上古微生物的抗體或免疫記憶。
此外,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古微生物的復活可能會給人類的防治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
上古微生物可能是一些未知或罕見的種類,難以被及時發現和識別,而且可能對現有的藥物或疫苗無效或不敏感,難以被有效地治療或預防。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抗疫戰爭可能會陷入困境,因為這些微生物可能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和變異能力,難以被有效地控制或消滅。
很多人可能覺得,冰川融化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而這些未知微生物的重獲自由更是天方夜譚,然而,根據地球環境的變化,這些事極有可能發生在大家的有生之年。
人類工業化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根據聯合國官方網站數據,2016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1.2攝氏度,成為了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聯合國氣候專家委員會指出,如果我們不采取迅速和大規模的減排行動,我們可能會在本世紀末面臨一場比1850-1900年高出2℃以上的全球熱浪。
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增加,更是我們生活中各種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的增加。
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全球變暖的「熱度」并非均勻分布。有的地方熱度僅提升零點幾度,有的地方卻提升了驚人的十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披露,2020年2月,南極的埃斯佩蘭薩科考基地的氣溫已經沖破18.3攝氏度的歷史紀錄。
如果我們任由氣溫繼續升高,到2100年,世界上將有最多83%的冰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時,海平面可能會因此上升驚人的15.4厘米。
屆時,隨著冰川的消融,被人類探測到的微生物將被釋放,隨著海平面上升和氣候異常共同加入人類的生活,這些微生物可能會隨著冰川融水混入我們的日常飲水和食物中,對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威脅。
這就像是一場看不見的「微生物入侵」,我們必須提高警惕,采取措施,阻止這一危機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