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一位97歲高齡的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他不是什麼名人大將,只是一位普通的老爺爺,一個平凡的人民教師。然而,他的生平卻與中國最后一個王朝的盛衰息息相關。這個低調的老人,就是愛新覺羅·溥任!他的親哥哥是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溥儀,大伯是光緒皇帝,奶奶更是掌權近50年的慈禧太后。與生在王朝的其他皇族不同,溥任放棄了追求權力的生活,只當了一介普通人,平靜地活到百歲高齡。而他究竟經歷過什麼,又是怎樣過完這輝煌的一生呢?
1918年9月的一天,醇親王府迎來了新生命的降臨。這個嬰兒身著黃色襁褓,頭上還蓋著一頂小小的帽子。他睜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緊緊握著父親的手指不肯松開。這就是剛出生的愛新覺羅·溥任,末代皇帝溥儀的同父異母四弟。溥任誕生之時,距大清王朝覆滅已有6年。這座醇親王府,曾經鼎盛一時,現在卻也只是一座普通的王府。溥任的父親載灃曾一度被慈禧太后考慮為繼任皇帝,可惜不久之后,他看清時代形勢主動退出政治中心。
就這樣,溥任在醇親王府鍍金的嬰兒床上慢慢長大。他穿著繡龍鳳的小襖子,睡在黃色的蠶絲被窩里。每天,伺候的太監會把精心準備的早餐端到他的床前。小溥任吃著糯米團子,喝著羊奶,過著與其他孩子不同的生活。1925年的一天,孫中山專程駕臨醇親王府拜訪溥任的父親載灃。孫中山先生贊賞載灃主動退位的選擇,兩人相談甚歡。在臨走時,孫中山先生還送給了載灃一張自己的親筆照片。這張照片被珍藏在醇親王府里,小溥任時常會去看一眼。
溥任的父親載灃性格溫和,他早已看開名利,淡泊政治。這也影響了溥任的成長。溥任知道自己是出身王室,但沒有因此而趾高氣揚。他謙和內斂,尊重一切生命,時時警醒自己不要因為出生就高人一等。就這樣,溥任在這同一片天地下,開創出了與其他王室后代不同的人生。當末代皇帝溥儀還在思考復辟之事時,溥任已經看開一切。他明白時代變遷,唯有積極向上,才能在這變革時代生存。
按照溥儀的退位詔書,溥任改姓為金,取名「友之」,意為「以友善待人,善終一生」。
他沒有沉浸在過去的榮耀,而是找尋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向。在之后的辛亥革命爆發后,他們也舉家搬離了北京,去往了天津。辛亥革命后,清廷瓦解,各路勢力爭相謀求權力。曾經的攝政王載灃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要他重掌大權,重新振興清朝。當年載湉曾一度掌權,深知權力游戲的殘酷,也看清這場革命勢不可擋。
于是,年近古稀的載灃斷然拒絕了各路勢力的挽留,離開了端方權利的北京故宮。他帶著妻室溥佳氏和7歲的幼子溥任來到天津隱居。天津蟾蜍山下的三間小樓,成了載灃一家的新居。這里遠離政治風波,載灃可以一心一意地撫養幼子,傳授人生經驗。對于7歲的溥任來說,這次搬家讓他陡然進入陌生的環境,和玩伴們離別也讓他難過。但漸漸地,他發現這里的生活也挺愜意。不再有繁瑣的皇室禮儀束縛,他可以肆意奔跑,去郊外的田野里擷取野果,吹著風箏。父親也變得輕松許多,會抱著他講述民間故事,傳授做人處事的道理。溥任感受到父愛的溫暖,也漸漸喜歡上了這里。
溥任
在三間小樓里,載灃常常對溥任講述清朝的興衰歷史,分析當前局勢,讓溥任認識這個封建王朝的腐朽之處。溥任聰明好學,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聽信父親的分析后,也從小培養出淡泊名利、愛國民族的品質。1931年,為檢查滿洲國局勢,載灃帶著溥任北上看望兒子。目睹溥儀已淪為傀儡,載灃痛心疾首。他們也被日本人軟禁,但他決心一定要脫離這個局面,回到天津。
而面對日本人的軟禁,足智多謀的溥任想出妙計,聯合父親設法脫身。他先在溥儀面前假裝生重病,日方見狀放松了警惕。趁機會,溥任連夜帶著父親離開長春,坐上回津的火車,才算是真正脫離了日本人的控制。在1947年溥任更是開創了小學!1947年,溥任的父親載灃決定將王府中的文物變賣,以創辦竟業小學。當時的北京局勢動蕩,王府存亡堪憂。為了保全家業,溥任遵從父親的意愿,親自帶頭擔任校長,妹妹擔任教師,白手起家創辦學校。起初學生數量很少,溥任把王府中的舊物改造成課桌椅,親自站台授課,一步一個腳印搭建起教學條件。隨著時間流逝,竟業小學的教學質量和辦學規模逐漸得到社會認可,學生人數最多時達到200多人。
溥任(左)與溥杰(中)
新中國成立后,溥任表現出難得的開明和遠見,他主動將學校公有化,成為一所公辦學校。他本可以繼續保留作為私產以維持優越地位,但他明白教育事業應該完全為人民服務,堅持把學校移交國家。溥任繼續在學校任教直至退休,真正地成為一名普通教師,不再享有任何特權。此舉不僅為國家解決燃眉之急,也體現出他摒棄貴族意識,將家業獻給人民的決心。1951年,他整理父親遺物,遵從父親遺囑,向國家捐獻了大批文物,包括金印、書法、圖書等,其中不乏乾隆御筆、慈禧親筆等國之瑰寶。1983年又捐出御題硯和皇帝畫像。1997年再捐獻古今圖書211冊。1998年再次捐獻圖書。
之后溥任放棄了皇族身份,通過創辦學校、移交國有和捐獻文物,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他不再享有任何特權,靠自己的雙手勞動謀生。這折射出他從皇族向普通人轉變的努力和堅持。他為人民教育事業貢獻了一生,也讓文物回歸國家和人民。而他也有這兩段婚姻,晚年的生活過的也是隨心!溥任共有過兩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4年后,溥任再次邂逅張茂英,張氏是天津著名收藏家的女兒,兩人在簡單的再婚儀式后,渡過了20多年的慢慢時光。
婚后,這對夫妻并沒有住在豪華的王府,而是居住在老舊的平房里。他們過著非常樸實的生活,與其他普通老百姓沒有任何區別。溥任一生節儉,退休后只拿微薄的退休金過日子,但他卻十分慷慨地投入公益事業,無論哪里需要幫助,他都會盡己所能地施以援手。晚年的溥任還潛心研究清史,擔任北京文史研究館官員,為館內的清史研究增加了權威性。但是,即便如此簡樸的生活,溥任也有一樣東西終生舍不得捐出,那就是祖父手書的「治家格言」。這代表了溥任淡泊權勢的人生觀,比任何珍寶都更加寶貴。
溥任在兒時就開始接受這些治家格言的熏陶。那時,這副祖父親筆書寫的格言掛在祖母葉赫那拉·婉貞的房間里。每當溥任和兄弟姐妹去拜訪祖母時,祖母都會指著這幅字,讓孫輩們仔細領會其中的智慧。格言里提到「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教導后代不要貪圖財富,要知足常樂。這也奠定了溥任節儉樸實、淡泊名利的性格基礎。溥任對這些格言念念不忘,并在自己的人生中踐行。他不依靠皇室的榮華富貴生活,而是以自己的雙手勞動,過著極簡的生活。即使在社會地位發生巨變后,他仍然保持這樣的品質,并以身作則教育子女,所以他的孩子們都很有出息,成人成才,在工作中有所建樹。不過在台灣,曾經出現假冒溥任的情況,不法分子故意搞混視聽,意圖獲得利益。溥任的兒子們及時通過媒體揭穿了這些冒名頂替者的真面目,使騙局無處遁形。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正派人士的誠信品質。97歲高齡的溥任于2015年在北京去世,100多位清朝皇室后裔前來致哀。從王爺到平民,溥任用自己的人生踐行了「平平凡凡才是真」的人生哲學,活出了不平凡的一生。他淡泊名利、知足常樂的品質,也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
雖然溥任的人生軌跡與他的兄長截然不同,但他們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這個國家作出了貢獻。新中國的建立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很難評論誰的選擇更正確。溥任的一生,既富有傳奇色彩,也令人深思。
【免責聲明】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絡,如侵立刪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