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金庸武俠传
韓劇韓星
詩詞文化
全部
    
宋朝人記載成吉思汗樣貌紅髮碧眼,難道這位世界征服者是白種人?
2023/11/09

成吉思汗在世時不允許為他作立畫,不允許為他作畫,不允許把他的名字刻在任何物體上,更不允許死了之后為他建陵墓,即「四不」遺言。

蒙古人遵守了幾十年,但到1266年時,違背祖訓的忽必烈命令畫師和禮霍給祖父成吉思汗作畫,但和禮霍根本沒見過成吉思汗本尊樣子,當時見過成吉思汗本人的人基本上已經去世得差不多了。

《元史》: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忽必烈)命承旨和禮霍孫寫太祖御容。

但不知道是和禮霍自己注意,還是忽必烈授意,于是照著忽必烈的臉畫出了成吉思汗像。所以台北故宮所藏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那兩張畫像都是驚人地相似,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見版本,很多沒深入了解過蒙古歷史的人堅信禮霍畫的就是成吉思汗本尊。

很顯然成吉思汗根本不長這樣子,成吉思汗不但是個軍事家,而且是世界級征服者,成吉思汗生前蒙古帝國疆域已經東起太平洋,西至里海。而和禮霍畫的成吉思汗樣子卻像個憨憨地老頭,當然他這是照著忽必烈的臉畫的,長成這樣也正常。

忽必烈的氣質和成吉思汗的氣質比那一定差遠了,估計比劉禪和劉備的氣質差距還要大。

那麼成吉思汗的真實樣貌我們就無從得知了嗎,所幸世界各國史料對成吉思汗樣貌留下過一些記載,可以通過這些記載還原出這位恐怖的征服者面貌。

根據波斯人術茲札尼的記述,成吉思汗的身材高大,擁有非凡的精力,臉上的胡須稀少并且已經發白,是一位有著一雙淡藍色貓兒眼的老者。

除了術茲札尼,宋朝方面也有對成吉思汗樣貌的記載。1221年南宋使者趙珙奉命出使蒙古占領下的河北,返回南宋后,趙珙把自己見聞寫成了一本書,名叫《蒙韃備錄》。

《蒙韃備錄》記載:

蒙主成吉思汗者,其身魁梧健碩,膚色黃而帶白,廣顙而雙眼平闊,不傾斜,眼為青色或藍灰色,身后長辮為紅褐色,與族人異也。

趙珙和術茲札尼兩人記載都對應上來了,可見成吉思汗青藍色眼瞳,赤發,皮膚偏白,且身材高大體格強壯。

接近于真實歷史中成吉思汗的樣貌

蒙古牧民

可能會有人驚訝蒙古人怎麼會是這種長相,不應該是黃皮膚,黑頭髮嗎?其實這正是人們對蒙古這樣的游牧民族刻板印象。

翻閱中國史料,趙珙口中特征的胡人不在少數。早在《世說新語》中李提到王敦罵晉明帝是「黃須鮮卑奴」、王敦顯然認為晉明帝的外貌特征和黃發鮮卑人很像。

蘇東坡的文集中記載:

赤髯碧眼老鮮卑,回策如縈獨善騎。

還有赤發的鮮卑人,所以成吉思汗赤發很奇怪嗎?

宋人洪皓在《松漠紀聞》中說:

「黃頭女真者,皆山居,號‘合蘇館女直’。其人戇樸勇鷙,不能別生死。金人每出戰,皆被以重札,令前驅,謂之硬軍。后役之益苛,廩給既少,遇鹵掠所得,復奪之,不勝忿。天會十一年遂叛。興師討之,但守遇山下不敢登其巢穴。經二年,出斗而敗,復降,疑即黃頭室韋也。金國謂之黃頭女真,髭發皆黃,目睛多綠,亦黃而白多,因避契丹諱,遂稱黃頭女直。」

洪皓提到女真人黃發,而且眼瞳多為青色,契丹人習慣把女真叫「黃頭女真」。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這里不一一列舉,北亞游牧民族赤黃頭髮、青藍瞳孔根本也不是什麼稀奇事情,他們也不是混血兒,而是天生的。

今天蒙古國境內還有許多這樣特征的蒙古族人,就是中國內蒙古翁牛特旗也有好多黃眼睛的蒙古牧民。

黃發蒙古人

黃發蒙古人

黃發蒙古人

至于白皮膚,高緯度的地區的人皮膚就越白,這也不是什麼冷知識,膚色與緯度是有關系的,緯度越低越靠近赤道,受太陽直射的時間越久,所以膚色也會較深。所以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北方人比南方人白。

緯度越高的地方皮膚越白

而中國古代的游牧民族都是從北方打來的,所以史料記載鮮卑、蒙古等北亞民族白皮膚再正常不過了。總結下來成吉思汗是紅髮碧眼特征的黃種人。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