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以拋繡球的方式擇婿,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
比如小說《西游記》中,丞相殷開山的女兒溫嬌就是以拋繡球的方式結識唐僧父親陳光蕊,從而成就一段姻緣。唐僧在天竺國的時候,也被公主以繡球擊中招親。比《西游記》更早的元代雜劇,也有不少這樣的情節,如王實甫的《破窯記》中大富豪劉仲實給自己女兒月娥以拋繡球方式招親。喬孟符的《金錢記》里,新科狀元韓翃被長安府尹家的小姐以繡球打中。
陳光蕊接住了殷小姐拋的繡球。來源/電視劇《西游記》截圖
不光是古人,當代不少影視劇中也喜歡采用這一情節來增加戲劇性。這往往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拋繡球」這一隨機擇婿的方法在古代比較常見。所以在《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中,特意對「拋繡球」專門作了詞條:
「拋繡球乃舊時一種擇婚習俗。姑娘將彩綢結成的繡球或有目的地拋向人群或無目的地拋向人群,如果接住繡球的是個未婚男子,而且拿著不還,便等于認可了這門婚姻。唐時已有此俗,今漢族中已消失。」
但這部書的編者顯然混淆了文學創作與現實的區別。拋繡球在歷史上固然有女性擇偶的意思,但也僅限于我國一些少數民族。而且其本身也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演繹過程后才被賦予了擇偶的功能。
從兵器到定情信物
關于繡球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廣西境內的一處壁畫上,有些人像的手上掛著一圓形物體,看起來像當時在打仗和狩獵中用來甩投的兵器。這種兵器叫做「飛砣」,由青銅鑄成的,在古代廣西南部、西部的壯族中非常流行。一般都認為,「耍飛砣」就是拋繡球的雛形。
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飛砣」作為兵器與狩獵工具的功能不斷弱化,娛樂功能反而被開發出來。人們將其改成繡花布囊,閑暇的時候用來相互拋接娛樂,因此繡球又名「飛花」。很顯然,這項娛樂活動走出了廣西大山,傳入中原。唐宋時期不少資料里都有提及。比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寫有《拋球樂》一詩:
「五彩繡團圓,五色繡團圓,登君玳瑁筵。最宜紅燭下,偏稱落花前。上客如先起,應須贈一船。春早見花枝,朝朝恨發遲。及看花落后,卻憶未開時。幸有拋球樂,一杯君莫辭。」
同朝代的李謹言也寫有《拋球曲》:
「侍宴黃昏曉未休,玉階夜色月如流。朝來自覺承恩最,笑倩傍人認繡球。堪恨隋家幾帝王,舞裀揉盡繡鴛鴦。如今重到拋球處,不是金爐舊日香。」
《飛砣鳳》畫像。來源/李新民,張自方,楊志謙,李蒼彥繪:《白描仕女圖譜》(大眾文藝出版社 , 1996年)
到宋朝時,這種娛樂方式隨著市井文化的興起而更加流行。每逢節日,街頭巷尾,往往就有拋繡球表演,被歸為雜耍一類。這種表演分兩種:一種是向觀眾拋出一個空球,觀眾用手接住;另一種是用繩索將一只小球吊起來。女演員在空球上表演各種技藝,如走索、走鋼絲等。《宋史·樂志》中專門記載了這種表演團隊:「拋球樂隊,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銀帶,奉繡球。」
繡球在中原成為雜耍游戲,在廣西少數民族中卻成為男女定情的信物。傳說,唐代初年「壯族歌仙」劉三姐與阿牛哥在大榕樹下定情時,便采用了「拋繡球」這種方式,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劉三姐繡球」。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自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已定。」朱輔在《溪蠻叢笑》中也描述了這一現象:「土俗歲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來拋接,名‘飛紽’。」上面提到的「上巳日」和「土俗節」,都指的是三月三壯族傳統的歌圩節。每年到了這一天,壯族民間都會定期舉行歌圩活動。男女青年相邀在村屯中心或野外山坡對歌交流,唱到動情處,男女互拋繡球,如果雙方最后彼此中意,男方則會在繡球上系上自己的禮物,拋贈給對方,女方收下禮物則表示愿意接受對方的追求。男方最后也會收下對方的繡球作為定情。一直到今天,廣西壯族仍然保留了這一傳統活動,每年春節、三月初三、中秋節等傳統佳節,當地都要舉行歌圩活動,不少男女青年都借此解決了終身大事。
可以看出,廣西壯族的拋繡球雖然也用的是「拋」,但一般屬于面對面向自己的意中人定向投放。不過這種擇偶方式只存在于廣西壯族,并未在全國推廣開來。換句話說,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拋繡球,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可行。因為,古人在對待婚姻這件事上面,是很嚴肅的。
嚴肅的古代婚姻
古代男女交往,也經歷了一個從寬松到森嚴的過程。
《周禮·地官·媒氏》稱:「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這段話反映的就是先秦時期男女青年自由戀愛、婚配的現象,倒是與後來壯族男女拋繡球之舉有點神似。《詩經》中也有很多這樣場景的描寫,如《召南·摽有梅》里就有一篇寫道:「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表現了一位待嫁閨中的女子急切地希望自己的意中人盡快來追求自己的意思。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此時奴隸制正趨于瓦解,封建制度和新的社會階級正在形成,社會上百家爭鳴、諸子輩出。儒家學說在這一過程中成果最多,尤其是在婚姻倫理方面的「三禮」,即《禮記》、《儀禮》和《周禮》,對當時混亂的婚姻狀態起到了很好的規范和整頓作用,男女之防就變得嚴格起來。《孟子·滕文公下》說:「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連扒個窗戶縫偷偷看一眼都不行,可見當時的風氣有多嚴。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婚姻就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而是男女雙方兩大家族的聯合,即所謂「合二姓之好」。因此,娶妻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王侯將相,都是一件十分重要且嚴肅的事。這種重要體現在兩點:一是程序復雜,須經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環節,雖然後來因為程序太過復雜,有人對其進行簡化,但無論如何,問名、納征和最后的親迎,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講究門當戶對,古人講「良賤不婚」,也就是家世清白的人不與從事賤業或被編入「賤籍」的人通婚。男子要娶妻,一般都選擇般配人家的正經女子。這一點,社會地位越高的越講究。特別是在唐代以前,由于社會階層固化,世家大族與庶民之間存在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連交往都存在障礙,更別提聯姻了,當時就一種現象叫做「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農村嫁女圖》卷,絹本,淡設色,縱22.5厘米,橫131厘米。此圖原名《瘤女圖》,后更名為《農村嫁女圖》。作者/[元]佚名,來源/故宮博物院
還比如,南齊時,士族王源將女兒嫁給富陽滿氏,此舉引發一場風波。王源是西晉右仆射王雅的曾孫,出身世家大族,但到他這一輩的時候,家道中落,只剩個響亮的名頭。當時他的老婆剛去世,想再娶一個又沒錢。他要結親的富陽滿璋之家境殷實,想給兒子滿鸞娶妻,就向王源求親,表示愿出聘禮五萬錢。王源想用這筆錢給自己續弦,就答應了對方。其實王源也知道士庶不能通婚的規矩,還特意查了滿氏家譜,認定富陽滿氏是高平滿氏滿寵、滿奮的后裔,也算門當戶對了。這事被尚書令沈約知道后,他立即寫了一篇《奏彈王源文》,向皇帝彈劾王源,說滿氏家譜系偽造,罵滿氏「非我族類」,指責王源唯利是圖,蔑祖辱親,要求把王源從官方家譜中罷黜出去。還有更離譜的事,北魏時,士族崔巨倫的姐姐因為瞎了一只眼,找婆家困難,家里人想降低擇偶條件。他們的姑姑聽說后,哭道:「我哥哥英年早逝,他的女兒怎麼能下嫁給卑族!」于是就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崔的姐姐。這種行為在當時社會上被視為義舉,受到稱贊。
一直到唐代,這種風氣仍然很濃厚。唐高宗時的宰相李義府想與舊士族聯姻,因其出身微賤,被士族看不起,結果被無情拒絕。可以想象,在這種氛圍下,不太可能存在拋繡球這種擇偶方式。小說《西游記》中,殷開山是大唐名臣,他的女兒不會、也不可能用拋繡球的方式來找女婿。再者,即便從拋繡球這一行為本身來說,也存在極大風險。女方一般在做這件事時都是站在繡樓上尋找自己中意之人,然后再向其拋擲繡球。這無疑對女方提出很高的要求,與平地上面對面拋投不同,高處拋投,萬一臂力不夠失了準頭,或者受風向影響,砸到的是旁邊看熱鬧的人,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砸著誰就是誰,那女方的心理陰影得有多大。元雜劇《趙匡義智娶符金錠》中就講到這一點,符金錠拋繡球時內心很忐忑,唱詞是「我待要時間拋擲心中懼,又則怕錯了教他向那廂」,拋完后還是很緊張,丫鬟梅香就打趣她說,打著丑的你若不嫁他,我替你去。當然,古人作品中拋繡球所得到的夫婿,要麼是帥哥才子,要麼是登科及第甚至狀元名頭。即便是《西游記》中天竺國的公主拋繡球打中了唐僧這個和尚,但以唐僧的相貌才情,也算是個不錯的結果。
王寶釧拋繡球。來源/電視劇《薛平貴與王寶釧》截圖
既然現實中不可能出現「拋繡球」這樣的事,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作品中喜歡用這個情節呢?恐怕是創作者借此來表達男女青年,尤其是古代女子追求婚姻自由的向往。
在兩千多年的古代社會,女子在大部分時間里地位低下。《詩經》里說生男孩是「載弄之璋」,生女孩是「載弄之瓦」,意思是說男孩生下來后睡在床上,玩的是玉璋,女孩則被放在地上,玩的是紡線用的瓦。這就是「弄璋」與「弄瓦」典故的由來,而男尊女卑也借此表現得分外明顯。至于後來的三從四德、「長在深閨人未識」、女子無才便是德以及貞節觀等等,如同一套套枷鎖套在女性身上,連人身自由都成問題,更別提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夫君。「繡球卜婿」相當于是對古代婚姻模式的一種反抗。這種方式,不區別門戶高低,貧富貴賤,強調婚姻天定,對所有參與婚姻競爭的人機會均等。某種程度上,這與今天流行的甜寵霸總、平民逆襲等網絡爽文相似,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婚姻想象,都是普通人對自己想而不可得的一種心理慰藉。
盡管大部分古人對「繡球卜婿」模式并不認同,但在其發源地廣西壯族地區,這一傳統卻沿襲千年保存了下來,并成為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走向世界。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對廣西壯族而言,繡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廣西的繡球大多是圓球體,一般由12花瓣組成,而且花瓣上常繡有不同種類、不同節氣的花兒,搭配吊墜流速、結繩等裝飾。繡球工藝水平的好壞,反映的是姑娘心靈手巧的程度。所以往往繡球制作得越精美,姑娘越有可能贏得男青年的愛慕。實際上,除了愛情媒介外,繡球在當地還有祈福求嗣和歡慶豐收等民俗功能。
壯族手工繡球:廣西少數民族傳統工藝品。攝影/黃逗GoGoGo,來源/圖蟲創意
隨著社會發展,伴隨著廣西的現代化進程,作為傳統民族技藝的繡球,也超越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在廣西對外交往與合作、接待珍貴客人、舉辦大型節慶、重要會議等重大活動中,成為展示廣西壯族風采的標志性文化符號。廣西舊州村被譽為「繡球之鄉」。1994年,在北京舉辦的亞太地區產品博覽會上,舊州繡球榮獲金獎。舊州的藝人曾應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的要求,做過1.2米的大型繡球供該館收藏;為慶祝2008年申奧成功,當地著名匠人、有「繡球王」美稱的朱祖線等人制作了3個直徑為2.008米的大繡球,由廣西體育局分別送往北京、香港和澳門;東盟博覽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都曾訂做了大量的繡球作為禮品饋贈中外嘉賓。在2009年國慶慶典中廣西花車前面,就是一個大大的繡球。此處的繡球,更多是作為一種美好情感的象征,寄寓著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
因應市場需求,現代社會的繡球制作也融入了更多的現代審美元素,造型更精美,色澤更光艷,外觀更靈巧;內塞物也由容易潮濕、沉重的谷物種子換成了干燥、輕便的木屑,更有利于繡球的攜帶與保存。刺繡者有時還會在繡球中間的四片花瓣上繡上「萬事如意」、「出入平安」、「一帆風順」等吉祥字詞,寄寓某種美好的心愿。為了滿足海外客戶訂單的需求,舊州的村民還制作出符合西方口味的圣誕圖案、抽象宗教圖案的繡球。
中國繡球之鄉,千年古城舊洲。攝影/foblss,來源/圖蟲創意
與此同時,繡球的另一項競技功能也得到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有關部門就制定了拋繡球比賽規則,將其發展成為競技對抗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得分規則有點像籃球比賽,在場地中線的中心立一根高9米的桿,桿頂裝一個直徑1米的環形圈。運動員在得分區將繡球拋向球圈,球穿圈而過并落入另一方得分區,即為得分。後來,在廣西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還增加了背簍繡球等競賽項目,增加了投繡球的趣味性和觀賞性。現如今,廣西的一些高校已把繡球運動引入體育教學之中。在壯族的許多中小學校園里都立著高高的球桿,各民族學生在課余也可以拋擲繡球進行嬉戲、鍛煉。
從男女「愛情信物」到地區性「吉祥物」,再到賽場上的「競技物」,繡球承載了豐富的壯民族民俗文化、婚姻文化,蘊涵著壯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今天的青年男女擁有了更加充分、更加豐富的戀愛和婚姻自由,繡球作為「愛情信物」的功能逐漸弱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它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卻在不斷被挖掘出來。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繡球命運的演變,實際也正是我國眾多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它們也正是在融入現代化的過程中,汲取了生生不息的發展之力。
參考資料:
1.凌春輝:文化遺產視域下的壯族繡球.百色學院學報2011(6)
2.王政:元明戲曲中的「拋繡球」事象略考.名作欣賞2011(17)
3.韋曉康、李霞:論壯族繡球運動的文化淵源.體育文化導刊2003(8)
4.吳桂清:繡球:從「傳情物」到「吉祥物」——以靖西縣舊州村為例.廣西民族大學2009【D】
5.熊曉慶:民族文化的再生與認同——作為文化符號的繡球.廣西民族大學2012【D】
END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