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并且太陽只是銀河系數千億顆恒星之一,而銀河系也只是宇宙數萬億個星系之一。
但這些已知的數據并沒有給出一個關于未知問題的答案,那就是我們的宇宙在最巨觀的層面究竟是什麼形狀, 它又是否存在邊界呢?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人類現在看到的這個宇宙叫可觀測宇宙,是因為光速限制而存在的一個特定的時空,在這個以地球為觀測中心半徑465億光年的球形時空內,哈勃望遠鏡至少發現了2萬億個星系,且它們的分布密度在各個方向上都是均勻的。
基于這種各向同性原理,天文學家認為可觀測宇宙之外的未觀測宇宙,其星系密度分布也是規律的,唯一的問題是由于未觀測宇宙的星系距離地球太遠, 它們發出的光在宇宙誕生138.2億年后的今天還沒來得及飛到地球,所以對于可觀測宇宙之外的范圍大小,天文學界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估計。
日本的一個天文學家團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個理論,他們使用人工智能整理了通過觀測宇宙微波背景得到的天文數據,然后發現宇宙可能有三種形狀,即平直無限延展,封閉球形,或者馬鞍面。
在目前已知暗物質和暗能量占宇宙95%,且暗能量還在讓宇宙加速膨脹的情況下,NASA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無限延展的平面,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在幾千萬光年的尺度上都是180度, 而如果宇宙是一個閉合球面或或者半開放的馬鞍面,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會在千萬光年的尺度上變得小于180度或者大于180度。
在宇宙屬于無限延展平面的情況下,天文學家認為暗能量會導致整個宇宙內的物質密度不斷降低, 也就是越來越多的星系會遠離到地球的光錐之外,并且在此過程中還會被不斷加強的宇宙膨脹之力撕碎成單個恒星。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宇宙中每一個恒星系都會被撕開,每一顆原子都會被撕碎,最終整個宇宙將在一個被稱為大撕裂的結局中結束。
不過也有霍金生前的同事,諾獎得主彭羅斯認為,我們的宇宙會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從膨脹轉為坍縮,然后是再一次的大爆炸,炸出一個具有不同宇宙規律的新宇宙,如果這一理論是真的的話,韋伯望遠鏡未來將會看到所有星系都在靠近地球,整個宇宙將變得越來越擁擠,最終所有物質都會聚集在一起成為奇點。
唯一的問題是在宇宙反向坍縮的時候,時間是否也會隨著宇宙的收縮而反向流動,從而導致時間反演呢?
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那麼昨天就將成為明天, 人類將只有過去沒有未來,整個宇宙也會因為時間的反演而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無盡的宇宙探索之旅中,我們不僅學到了關于宇宙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面對宇宙的浩渺, 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