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可謂是 妥妥的華夏大家庭。尤其是在歷史上,有滿清和元兩個時段曾經是少數民族統治整個中國版圖。
這就帶來今天的話題,北宋王朝甚為忌憚的契丹族人後來在歷史長河中湮滅,這究竟是為什麼? 曾經的契丹后人現在在哪里?
還是先來說說北宋的基本國策,這樣才能理解 北宋與契丹的恩恩怨怨,才能理解北宋為什麼忌憚契丹。
其實不論什麼朝代,重視軍事實力始終是 帝王的生存法則,然而北宋王朝卻是一個另類。
史書記載,從趙匡胤開始,朝廷培植文官來限制武官的發展,比如所謂的監軍就是文官,但是他可以監視大將們的一舉一動,這也算是 北宋對歷史的貢獻之一。
那麼趙匡胤 為什麼要這樣針對武將們?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就曾經是北周的大將軍,更是親手把北周政權歸為己有,宋朝妥妥的開國皇帝。
這也就是說,北宋的來路本身就有陰影,這個陰影就是大將可以通過 武力奪取政權,而趙匡胤自己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在趙匡胤看來,自己可以發動 驛橋兵變,黃袍加身,難道別人就不能見樣學樣?一種危機意識始終在心頭縈繞,難以化解。
終于有一天,老趙叫來自己多年的朋友,這些人可都是患難的戰友,有的已經是一方諸侯, 鎮守江河。
一陣大魚大肉外加酒熏,老趙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擔心因為 部下的魯莽,擁戴主帥上位,使得原先的生死弟兄刀兵相見。
後來在趙光義的啟發之下,大帥們一個個 交出自己的兵符,回到老趙指定的封地養老去了,這就是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老一代的兵權是收回來了,但是帶兵打仗總是要依賴將帥們的,總不能把兵權一直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于是老趙設置了監軍這一職務。
按照老趙的邏輯,用文官來制衡武將,就可以 極大限制武將的自由發揮,更不會再現陳驛橋事件。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規定沒有朝廷的旨意,任何將帥不能動一兵一卒,監軍沒有接到上峰的命令,任何隊伍 不能擅自離開自己的防區。
這樣的畫面後來成為大宋王朝的一種時尚,這就是重文輕武。考生們往往追求賦詩作畫,對于武將更是嗤之以鼻。
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主流意識,這就使得北宋國人 非常崇尚文人,看起來北宋文風昌盛,然而因為將帥們備受鄙夷,給之后的國運國拃埋下隱患。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北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要知道當時北方有兩大勢力虎視眈眈,一個是金國,再一個就是 契丹,也就是遼國。
北宋之所以忌憚契丹,事情還要從 燕云十六州說起。因為契丹的強勢,后燕國王被迫給契丹割讓北京幽州河北天津一帶的地盤。
從戰略意義上來說, 燕云十六州其實就是中原腹地的屏障,丟失幽州北京山海關以及天津,實際上就是對契丹侵擾中原大開方便之門。
就當時的情形而言,北宋金國遼國有點像三國時期的三足鼎立,總體格局上來說大宋的經濟文化繁榮,然而軍事實力不堪一擊。
在這樣的局勢下, 金國和遼國都打算與北宋結盟,也算是後來的統一戰線,然而大宋卻因為燕云十六州積攢的仇恨,開始與金國結盟共同針對契丹也就是遼國。
當然,金國也是給大宋一個 空頭支票,這就是消滅了遼國,就把燕云十六州歸還給大宋,這樣的大餅北宋很是看重。
于是在我國的北方大地,開始演繹一場 三國角逐的大戲,最后遼國也就是契丹覆滅,而金國并沒有踐行承諾,并開始針對大宋王朝。
從歷史上來說,北宋協助金國秒掉契丹,這樣就使得金國少了遼國的掣肘,反而更將全力對付北宋,這簡直就是 殃及池魚。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遼國被滅之后,之前曾經輝煌一時的的 契丹族人到哪里去了?
因為一個國家被滅, 并不代表這個種族的消失,對此歷史學家給出很多的詮釋,亦或是猜想假說
第一種假說是契丹人已經 與漢人開始同化,抑或說契丹已經融入大漢文化,成為漢人的一份子。
這個推論并不勉強,因為在契丹強勢的時候,他們的首領就非常 崇拜大漢文化,甚至遼國的國王都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漢姓。
按照這樣的邏輯,在遼國滅國的時候,契丹人就開始 隱藏于北宋的人流之中,這并不是狐假虎威,因為契丹原本就是華夏的一個分支。
再加上契丹人與漢人 體貌特征很是接近,有誰會分辨的出來?于是曾經輝煌的契丹族開始隱遁,成為千年未解之謎。
第二種解釋就是契丹人開始流亡到我國的 西南邊陲,比如云南貴州等地,這種猜想也是可行的,解釋的通。
這是因為彼時北方陷入一片 連年混戰,契丹人散落到長江流域也是可能的,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遷徙南方應該算是不錯的選擇。
再有一種解釋,契丹人的遼國被滅后,大部分的契丹人 遷徙到新疆蒙古科爾曼一帶,與蒙古族混血而形成新的種族,這就是后西遼。
也就是在這一進程中,契丹人開始 與蒙古人融合,同時與金人融合,與漢人融合,這樣的民族融合在南北朝時代最為集中。
在後來的人口普查中,人們發現達斡爾人的血統與傳說中的契丹人最為接近,因此推斷出達斡爾人其實就是 契丹后人。
後來的歷史考證也證實了這一點,其實契丹人在 長期的民族絨復合進程中,混血了蒙古種族,形成了新的種群,這就是達斡爾人。
在契丹的歷史上,曾經有契丹 大賀氏族,可能就是因為口口相傳,慢慢就成為達斡爾族。
按照蒙古語的解釋來說, 達斡爾其實就是大豪爾,這里的意思就是原先的地方,也就是達斡爾種族原生的住地,意喻種田的人。
達斡爾族人大多集中在內蒙的莫力達瓦地區,也就是今天的 達斡爾自治旗,其余的分布在黑龍江的龍江縣、嫩江縣、富裕縣和璦琿縣等地。
作為曾經的馬上民族, 達斡爾的剽悍曾經是時代的高光所在。然而在長期的民族融合進程中,達斡爾人也開始融入大漢民族文化圈,成為華夏文明的有機組成。
作為曾經叫北宋王朝甚為忌憚的契丹人 并沒有銷聲匿跡,也不會因為遼國的消亡而灰飛煙滅。
理論上來說,契丹族也算是比較強悍的種群,有著馬上民族的美譽,然而就是因為契丹的過去過于強悍,反而容易 被歷史所湮滅。
其實在華夏民族大融合的偉大進程中,像其他的少數民族一樣,契丹人也在與別的民族進行不間斷的交融。
當然因為長期的戰火,有的民族開始了 茫無目標的遷徙,就會隱遁在歷史的長河。
比如大隋朝的分崩離析,晉朝後來演變成北南兩個歷史階段,大宋朝演變成北南朝,這也是歷史進程的一種表象。
然而無論如何,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是歷史的必然,只有在同化中得到新生,就像契丹人後來演化成達斡爾人, 只是名稱有所區別罷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