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有多少苦難?功夫巨星李連杰會給你一個答案。
他出生于一個大家庭,上面有兩個姐姐和兩個哥哥,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備受寵愛。
但2歲失去父親,39歲失去母親,56歲失去二哥,李連杰光鮮亮麗的背后滿是傷痛,大半生都在失去親人的過程中苦苦掙扎,他的另面人生太痛苦了。
1963年,李連杰出生于北京,他的出生讓父母又喜又愁,喜的是家里又多了個兒子,愁的是又多了一張嘴要養。
李連杰的爸爸是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媽媽是一名公交車售票司機,雖然父母都有穩定的工作,但有5個孩子要養,日子依舊過得緊巴巴。
禍不單行的是,1965年李爸爸因公去世,僅留下年邁的父母和幾個孩子。
李爸爸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到了李媽媽身上,她每日早出晚歸的工作,咬牙撐起整個家。
看到了媽媽的辛苦,5個孩子都特別乖巧懂事,特別是年幼的李連杰,不但很少哭鬧,還對媽媽的感情非常深厚。
而哥哥姐姐們也對李連杰這個幼弟非常疼愛,經常把好吃的留下來給他,兄弟姐妹幾人相互依靠。
都說上天為你關上一扇門,必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小學時李連杰就被體育老師推薦去體校學習,開啟新的人生。
進入體校后,他勤奮學習、苦練武術,成為同一輩中的佼佼者。11歲那年,武術出眾的李連杰就獲得了中國武術大賽少年組比賽的冠軍,破格拿到每月幾元的工資。
雖然工資不多,但李連杰非常開心,把錢全部交給媽媽,還更加努力的練武,短短幾年就拿到每月幾十元的工資。
不過雖然李連杰拿著比教練都高的工資,但想要改變一家人的命運,這些錢還是杯水車薪,不滿于現狀的他開始向娛樂圈進攻。
1980年,李連杰一舉拿下《少林寺》男一號,并取得了過億票房的好成績,正式開始了他的成名之路。
成名后的李連杰片約不斷,片酬也是頗豐。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他開始了漫長的反哺家人之路,不但讓媽媽過上了好的生活,還把女兒送到她的身邊,讓她享受天倫之樂。
但這種生活還未長久,李媽媽就被查出患了癌癥。為了延續媽媽的生命,李連杰不惜代價的找最好的醫生、用最好的藥,甚至為了照顧媽媽,他還放下工作陪在她的身邊。
但李連杰的孝心并沒有留住媽媽的生命,李媽媽最終死于癌癥。而媽媽的去世對李連杰打擊很大,他長跪在媽媽的靈前痛哭流涕,可媽媽再也回不來了,這一年他39歲。
媽媽的去世讓李連杰更加珍惜親情,他把哥哥姐姐都叫到一起,說道:「咱媽在床榻前叮囑過我,她走后,這個家不能散。
而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李連杰走出了喪母之痛,他繼續反哺哥哥姐姐及他們的家人,要養老婆、哥哥姐姐等五個家庭、幾十口人,身上的擔子非常的重,但他卻毫無怨言。
為了幫助大哥,李連杰讓大哥做他的助理,還開出上百萬的年薪,至純至孝不過如此。
但李連杰的所作所為,依舊沒有抵擋失去親人的腳步。2018年,二哥被查出患了喉癌,他不想再次失去親人,就出資給二哥做手術。
在李連杰的資助下,二哥雖然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卻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于2019年2月不幸辭世。
臨死前,二哥已經被病痛折磨的無法說話,只能給弟弟塞一張紙條:「今生有你這樣的弟弟,我很知足。」
二哥走了,李連杰又失去了一位親人,雖然人有悲歡離合,但悲痛在所難免,李連杰泣不成聲,這一年他56歲。
想象一下在短短幾年內連續失去至親是什麼感受?
那種痛苦恐怕比李連杰拍戲時受的任何傷都要深刻百倍。
李連杰這個在大銀幕上「天下無敵」的功夫巨星,在現實生活中卻不得不一次次面對生離死別的痛苦。
這種反差簡直比他拍過的任何一部電影都要戲劇性,讓人不禁感嘆命運的無常。
但是讓我們驚嘆的是,即便遭遇如此多的「暴擊」,李連杰依然沒有被「打敗」
相反這些經歷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簡直就是「升級打怪」的真人版。
他開始更加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當下的每一刻,仿佛突然悟出了人生的真諦。
在他看來親情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裝備」,應該趁早珍惜不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李連杰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對。
從小失去老爸到成年后連續失去老媽和二哥,李連杰的人生簡直就是一部不斷與命運「硬剛」的戲劇。
但是你們發現沒有?正是這些磨難鑄就了李連杰那副「金剛不壞」的性格。
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不管生活給你多少「暴擊」,都要勇敢地「接招」。
因為只有經歷過「暴風雨」,才能看到最美的「彩虹」!
李連杰的故事還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親情的可貴。
在這個社會里,我們常常被各種「花里胡哨」的東西分散了注意力,忽視了身邊最重要的人。
李連杰用自己的經歷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人因為生命無常,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最后讓我們用李連杰的一句話來結束這個故事:「珍惜當下,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這或許就是他歷經磨難后最寶貴的「人生攻略」。
無論你是功夫巨星還是普通人,這份感悟都值得我們每個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李連杰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雖然有時候會很「虐」,但只要我們保持堅強,就一定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所以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向李連杰致敬,向生活致敬勇敢地面對每一個挑戰,成為自己人生的「功夫大師」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