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當我們睜開雙眼,便開始面對各種決策。據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們每日可能需要做出多達 35,000 次的決策。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決策的頻率不斷增加,這使許多人陷入所謂的決策疲勞。
這意味著,經歷一連串決策后,大腦感到過度疲憊,導致失去自制能力和判斷力,甚至可能做出偏離常規的行為。
在日本,有一位 38 歲的男子,據說已經盡力過著不做決策的生活長達 15 年。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探討他這種生活方式的優點吧。
日本的新聞節目對信息爆炸下的決策疲勞進行了探討,指出這一問題如何影響現代人的生活。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指出,人們每天可能需要做出超過 35,000 次決策。
記者在街頭采訪時發現,人們常常因為挑選冰淇淋的口味而感到決策疲勞,「我每次都不知道怎麼選,最后還是選擇相同的口味。」
類似地,在選擇傢俱如沙發時,人們猶豫不決,最終往往放棄購買。
東京的地下偶像團體多達 200 至 300 個,選擇一個來追隨也成為一種挑戰。
專家表示,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信息爆炸的時代使人們更容易陷入決策疲勞。現代社會中,大量信息不斷涌入我們的大腦。
當我們選擇查看或忽略某些信息時,實際上大腦就在進行決策,比如滑動手機時,是否點擊某張圖片或瀏覽下一頁。
當決策的次數增加,大腦變得愈發疲勞。
在這檔節目中,有一位被稱為15年不做決策的男人,他盡量減少生活中的決策。
38歲的喜多豪,目前在信息行業工作,他15年來一直過著這種減少決策的生活方式。
每天晚上,他準時回家,簡單地炒豬肉和豆芽菜作為晚餐,「除了特別的日子外,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吃這個。
」
喜多先生的飲食固定不變,包括早餐和午餐。
為了避免營養失調,他還服用固定的營養保健品。
最初,他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原因是在剛進入職場時,因為需面對大量決策而感到痛苦。
看到鈴木一朗每天早餐固定吃咖喱飯后,他意識到可以天天選擇相同的飲食。
這種習慣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上班穿同樣款式的襯衫和褲子,襪子、毛巾、內衣褲也是購入同款多件。
甚至連修剪指甲也固定在某一天,「這樣我就無需思考是否該剪指甲。」
剃胡子和洗衣也有固定的時間表,無論天氣如何,他都按時完成。
盡管在私生活中極力減少決策,但在工作上他仍需做出各種決定。
喜多先生聲稱,通過減少私生活中的大腦負擔,他在工作中思緒更加清晰,也更能有效地做出決策。
學校制服的好處之一,也在于省去了每天為穿什麼而煩惱的決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