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網上討論中日韓國民的差別。識別中國和韓國主要看相貌,說到氣質差別,好像比較難認。日本人完全不同,茫茫人海一群東亞面孔,你可以一眼認出日本年輕人。
日本職場人很少穿常服,他們大多穿整齊板正的制服,這和中國有很大不同。
中國只有少數職業有制服,大部分人穿著隨意。互聯網公司常見的體恤短褲,日本職場是看不見的。韓國職場也盛行制服,但是不如日本人普遍。
最主要的區別還是髪型。
現在中國流行的男子髪型是將兩邊剃光,髪勢向上,形成立體感。東亞人頭顱偏圓,這種髪型使腦袋顯出方形,面部形象突出。不只中國流行,歐美人也頗中意。
你看頭髪兩邊削得又光又直,髪型向上梳的東亞年輕人,九成是中國人。韓國年輕人也梳這種髪型,卻談不上潮流。
日本年輕人的流行髪型,在世界范圍看都很獨特。
他們大多留中長髪,一縷縷、有紋理、有束感,看似雜亂,其實層次分明,有些還有燙染。看起來隨意的髪型,其實需要精心打理。早上起來先梳頭,再用髪蠟抓頭。
據一些網友吐槽,日本年輕人很在意髪型,聊天時偶爾打理已成習慣性動作。除了打理髪型,他們還會將眉毛修得又細又柔和。
在百度搜索日本男明星,這種髪型占一半以上。
這種日式髪型在21世紀初流行于台灣,後來傳到大陸。潮流過去之后,這種髪型在中國成為眾人嘲笑的「殺馬特」。
而在日本,潮流一停就是二十多年,看起來還會繼續。近幾年,留這種髪型的男子被賦予了新含義:鹽系。流行文化是這樣描述:清湯寡淡,白皙瘦弱,一看就人畜無害。很多女生喜歡這種髪型。
《流星花園》里的髪型是日式的
中國人常見的短髪或板寸在日本年輕人那里是很少見的。
板寸看起來像肌肉男、體力勞動者,或者是上了年紀。
鹽系男的典范:坂口健太郎
這種髪型在日本流行多年,以至于很多中國人以為,這就是日本人的文化。
事實上并非如此。
日本男明星的主流形象成這樣,只有短短不到二十年。在我們父輩那里,日本男子的形象一度是:剛強、硬朗、輪廓分別,具有鮮明的男子氣息。最典型的是高倉健。
高倉健身高1米8,身材魁梧,眉宇粗獷,輪廓清晰。電影里,高倉健給人的印象是,不茍言笑,卻踏實靠譜。他信念堅毅、敢于擔當、積極勤奮。這也是當時日本理想男性的形象:自信卻不傲慢,沉默卻不消極,工作上勤奮,家庭里負責。
老一輩男神高倉健
戰后日本人欣賞不了弱雞小鮮肉,他們的理想明星要有男子氣。
北野武比高倉健小十幾歲,也是昭和時代的明星,同樣留短髪,硬漢形象。高倉健是傳統好男人,北野武則是恣意任性,他大多拍犯罪片,好人和壞人都演,刻意展現男人世界的陰謀詭計和暴力兇狠。
2010年以后,北野武推出黑道電影《極惡非道》系列。七八十歲的老炮兒,還在混黑社會,年輕人看起來覺得可笑。有什麼事情非要打打殺殺?有那閑功夫,還不如看個漫畫打打游戲呢。現實生活也如此,日本的山口組已嚴重老齡化,不要說工作,就連做壞事,日本年輕人也沒有血性。
《極惡非道3》,日本銀幕上的老家伙們
三十年前的日本和今天是完全兩個樣子。
1980年代末,可口可樂公司在日本拍了一組廣告。這是昭和時代最輝煌的記錄。
它非常洋氣,歐美范兒十足。里面的日本男女衣著光鮮,載歌載舞,活力十足。當時的日本社會,也是一副積極向上的氣氛。順便說一句,真是看膩了當下流行的日式劇情和神轉折廣告,這些廣告大多無病[呻·吟]。
當年日本女性的流行審美和現在也不一樣。
現在日本的主流女星審美是甜美婉約,嬌俏性感。1990年代前的女星,多為寬額頭高鼻梁,長相溫和大氣,平易近人。她們皮膚干凈,不施濃妝,打扮入時,不張揚華麗。
這樣的女性審美在戰后昭和時代是主流,為此還有專有名詞:昭和顏。中國網上很多人感慨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明星有多美,昭和顏在日本也是一個懷舊的名詞。
昭和顏的典范
高倉健已經去世,北野武也在老去,昭和顏成了歷史名詞。那歡快自信、樂觀陽光的戰后昭和時代,已是三十年前的事情。
整個平成時代,除了早期承接昭和遺風,此后的審美不斷傾向小家子氣。男明星趨向中性,女明星多是小可愛。日本的社會氣質發生了巨大變化。烈火烹油被沖淡平和的氣象所取代,現在的日本人越活越拘謹。
當今日本社會還很發達,國民依舊勤奮,卻多了幾分苦悶。他們將服務業做到極致。有些極致讓人覺得:實在是太過了,完全沒必要。過分的客氣禮貌,過分的專心致志,當然也需要消耗時間精力。無關緊要的細節上做到極致,經濟就會失去野蠻生長的動力。
比如說垃圾分類,日本人將垃圾分類做到極致,耗費大量精力,事實上呢?
過分禮貌拘謹,繁文縟節,自我壓抑,不可能沒負面效果。它們犧牲了效率,還有生活上的享受。日本人其實可以活得快樂些。年輕人陷入低欲望和狀態,很大程度與此有關。
在日本,生活實在太累,年輕人不想結婚,不敢生孩子,就想一人獨處。
比如說,日本的一人食餐館非常火。上班族到餐館吃飯,不想和同事聚餐,也不想和別人拼桌,于是商家發明出了一人食餐桌。日本還是快剪理髪的發源地,到這種店里剪髪,理髪師不和你說話,你也懶得搭理他。一剪完頭髪,拍下錢立馬就能走。
一些中國城市年輕人會覺得:哇,這種商店好酷啊,我也想要!事實上這種不想說話、懶得搭理的商家在中國只可能是少數。并且這種氛圍也極不健康。它不是正常社會該有的樣子。這些看起來很酷很自我的景象,其實是疲倦和冷漠,孤獨和封閉。
正常社會不該是這樣子。熱情開放,友好交流,這才是活力社會的體現。同事一起吃飯閑聊,和陌生人拼桌有什麼大不了,何必刻意回避?理髪店小哥推銷套餐,表明他有賺錢渴望,不喜歡拒絕就好,陌生人之間的冷冰冰有什麼好追求?
當代日本年輕人活得太不帶勁。
人生幸福感不是來自絕對的貧富,而是源自境遇改善。
昭和時代的父輩,他們和生活可比晚輩們辛苦得多,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努力能有回報,愿望可以成真。這樣的生活是幸福的,也很值得樂觀。反映在審美和社會氛圍之上,是大氣昂揚,積極向上。
平成時代呢?經濟長期疲軟,并且看不到復興的希望。平成時代的主流審美是溫和柔軟、與世無爭,這和同時代的經濟狀況是契和的。
平成時代過去了,如今在令和時代,日本會恢復朝氣蓬勃、陽光燦爛的時代景象嗎?
我現在還并未看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