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年前來家裡住,一晃四個月,二叔始終沒接她走。

我說服先生留阿嬤過年,可兒子一句 「阿太你什麼時候走」,戳破了阿嬤強裝的坦然。
後來先生因阿嬤半夜摸黑找吃的發火,那句 「難怪二叔不願意接你」,更讓我看見阿嬤手足無措、連桃酥渣都要舔乾淨的模樣 —— 那份小心翼翼裡,藏著寄人籬下的不安。
這件事像一塊石子,在我心裡漾開對 「家庭贍養」 的諸多思考。
先生最初的火氣,看似針對阿嬤,實則是對二叔 「甩鍋」 的不滿:父母早逝,贍養本是上一輩的共同責任,可二叔一句 「阿嬤願住就住」,把壓力全推過來;三姑又因要照顧自家公婆難以分擔,最後擔子落在我們肩上。
這像極了很多家庭的縮影:贍養長輩時,總有人找藉口推諉,把 「責任」 變成 「麻煩」,卻忘了長輩要的從不是物質,而是一份 「被需要」 的歸屬感。
阿嬤的拘謹更讓我心疼。
兒子童言無忌的追問後,她連吃飯都不敢隨意夾菜;半夜餓了怕吵醒我們,摸黑找吃的卻摔碎東西。
她不是不懂事,而是太怕 「添麻煩」—— 在晚輩家裡,她把自己放在 「客人」 的位置,連基本的需求都不敢表露。
這讓我想起身邊很多長輩:他們幫子女帶娃、做家務,卻連買件衣服都要斟酌再三;住在子女家,連看電視都要先問 「會不會打擾你們」。
長輩的 「懂事」,本質上是對 「不被嫌棄」 的渴望,可很多時候,我們卻把這份 「懂事」 當成了理所當然。
先生後來的轉變,也讓我看到 「言傳身教」 的重要性。
我提醒他 「我們不孝順,以後兒子怎會孝順我們」,他才豁然開朗。
是啊,家庭是最好的課堂,孩子會模仿父母對待長輩的態度。兒子之前會問阿嬤 「什麼時候走」,或許是受了先生打電話時煩躁情緒的影響;而當我們主動給阿嬤夾菜、熱牛奶,告訴她 「安心住」 時,兒子也開始主動陪阿嬤聊天、給她遞水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